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出自:《小至》 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译文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

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

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注释

小至: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

五纹:指五色彩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

葭: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

腊:腊月。

云物:景物。乡国:家乡。

覆:倾,倒。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和自然环境,诗人墨客们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讴歌冬至节。诗圣杜甫《小至》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切而不泛。开篇二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是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是分承: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最后是尾联:“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它以抒情作结。在这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事”、“景”、“感”三者烘托,从中可自然地悟出诗人写的只能是“小至”时令,而断非其他什么节候,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正是:“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了。

相关推荐

    减字木兰花·冬至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译文早晨云雾散去,在寒冷的阳光照耀下,周围事物长长的影子...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译文心中思念多年却没办法相见,棉被冰冷简直无法挨身。怎能忍受得了这一年中最长的寒夜,更何况你我都是孤独失眠的人。...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

    《冬至诗》

    冬至诗舟迁庄甚笑。水流孔急叹。景移风度改。日至晷回换。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鴈。长河结瓓玕。层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美人还未央...

    《冬至宿杨梅馆》

    冬至宿杨梅馆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冬至》

    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日祥风应候》

    冬至日祥风应候节逢清景至,占气二仪中。独喜登台日,先知应候风。呈祥光舜化,表庆感尧聪。既与乘时叶,还将入律同。微微万井遍,习习九门通。更绕炉烟起,殷勤报岁功。...

    《冬至夜怀湘灵》

    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