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滩

出自:《》 年代:唐代 作者: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译文

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注释

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收迹垂五年,东湖曾未窥。湖光记寤寐,念君亦如斯。

得意有此会,空山跫履綦。待雨洗秋暑,君来雨即随。


平野丽晴晖,春风扇和淑。冈峦界昼明,山树杂红绿。

遥闻村鼓喧,近视儿衣簇。新年幸无事,对之悦心目。


仙去遗踪在,泠泠翠岳边。

泠光涵碧甃,暗脉洩寒泉。


午景蔽浮云,芳林散清雨。

虚窗度遥吹,稍觉青叶举。


今年五月梅,昼夜雨不止。

及兹七八月,一旱乃如此。


贽余一两卷,览罢恍然惊。

老子犹坚壁,偏师忽劫营。

相关推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译文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演漾怨楚云,虚徐韵...

    《西施石》

    西施石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

    《附:王轩题西施石诗》

    附:王轩题西施石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西施滩》

    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作品评述】【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

    《葬西施挽歌》

    葬西施挽歌西望吴王国,云书凤字牌。连江起珠帐,择地葬金钗。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春风无处所,凄恨不胜怀。...

    《西施》

    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作品评述】【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