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滩》

体裁:五绝 年代:唐代 作者:崔道融

西施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作品评述

【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

  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

  (刘永年)


西施滩 -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相关推荐

    《葬西施挽歌》

    葬西施挽歌西望吴王国,云书凤字牌。连江起珠帐,择地葬金钗。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春风无处所,凄恨不胜怀。...

    《西施》

    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作品评述】【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

    《西施咏》

    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

    《西施》

    西施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後庭恃宠,尽使绝嫌猜。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

    《西施》

    西施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

    唐突西施

    【拼音】: táng tū xī shī【解释】: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出处】:...

    西施捧心

    【拼音】: xī shī pěng xīn【解释】: 西施:春秋越国美女。指美女病态更加娇美。【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

    《清平乐 题桐花道人吴国良卷》

    清平乐 题桐花道人吴国良卷吴郎丰度。邂逅春城暮。暖日晴云花满树。恰似故人诗句。坐中翔凤飞霞。来寻弄玉仙家。说与江州司马。泪痕只为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