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不服输 闯出人生一片天!不管是身体的残缺,还是生活的困苦,都不应成为打败我们的借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参阅。
【张海迪】身残志坚
张海迪,当代著名作家。她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从此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到农村,但她仍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着自己的力量。1983年,张海迪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至今已出版的长篇小说有《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生命的追问》等。她是山东省创作协会级作家、中国作协委员,山东作协副主席,现任中国残联主席。
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她原本有着幸福快乐的童年。5岁那年,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病情十分严重,以至五年中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了6块,最后高位截瘫。病魔使得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躺卧在病床之上。
尽管以前的小伙伴经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但她一个人在屋子里的时间久了,仍然觉得心烦意乱。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命运对自己如此不公平。她越想越气,就把那些放在周围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但是,当小海迪听到开门声的时候,就赶紧把那些东西捡起来放在身边,因为她不想让妈妈伤心,她更不想把这份痛苦留给妈妈。
一天,小海迪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上学!”听了她的话,妈妈哭了。她知道小海迪渴望知识,就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妈妈开始想请家庭老师来教她,但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妈妈便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教她。
小海迪渴望知识,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经常把她折磨得死去活来。一次剧痛之后,她感到异常疲倦。妈妈说:“这些作业你明天再完成吧。”小海迪却郑重地说:“今日事,今日毕!”妈妈感动地流下泪水。小海迪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但病魔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难忍时,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以期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10岁时,小海迪开始写日记。她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下来,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除了语文,小海迪对其他功课也非常用心,不肯浪费一点时间,她以坚强的意志,认真学习,用心对待每一句话,每一道题目,小海迪用几年时间,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所有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1970年,张海迪全家被下放到山东聊城的莘县,开始了农村生活。她的善良、热情和乐观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孩子们都愿意推她出去散步。一天,张海迪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她平生第一次看到青山绿水。绿油油的麦田和弯曲的小路。“天地真大呀!”她由衷地感叹。孩子们推着轮椅飞跑,各种景物在海迪的眼前一晃而过。她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一样,随风飘向远方。这时,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翻倒,张海迪摔在地上,胳膊都流血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
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大家都没有什么吃的。但谁家要是偶尔能吃上一点好东西(比如萝卜馅高梁米面的包子),都忘不了给张海迪带去一些。张海迪把乡亲们给自己的爱铭刻在心。她时常想,自己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当她看到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大病小病都得到几十里外的卫生院治疗时,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能下地干活,但为什么不学着给人看病呢!”从此,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各种医学书籍,还托人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
不久,她便成了位远近闻名的乡村医生。张海迪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为村民们治疗达1万余次。她的针灸技术尤其出名。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痛时常发作。但是,为了治好更多病人,张海迪始终一声不吭地坚持。
她一边为人看病。一边自学英语。没有老师教,她就跟着收音机学,没有语言环境,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据说,她家里的每一本英语书都被撕得只剩下封面和封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张海迪知道,如果不一页页地把书撕掉,自己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学得很慢。于是,她发明了这种强化记忆的方法。
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各种不利条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学习,终于自学成才。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先进事迹,全国上下掀起了向张海迪学习的热湖。
身残志坚,科学铁人高士其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科普作家。1918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赴美留学。
1928年,感染甲型脑炎病毒,导致全身瘫痪。高士其于1931年开始发表科学文艺作品。
949年,他从香港到北京后,主要从事科学文艺创作。他的科学小品,能够把深奥的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而且题材广泛,趣味浓郁。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泌密》《我们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土壤世界》等。
高士其出生在福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从小聪明,4岁时就能读书写字、背唐诗。6岁那年,高土其开始上学了。第一天,天不亮,他就跑到学校,老师和同学一个也没有到,只有烧开水的老头在门口打哈欠。
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声夸赞高土其,说:"你求学这样心切,如此勤奋,将来一定会学业有成,成为有用的人才。“高士其在学校认真听讲,回家专心致志地做功课。有一次,由于看书时过于专心,油灯烧着了头发,他竟浑然不觉。他平时喜欢读各种书籍,积累了广博的知识,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称赞,但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13岁那年,高士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不久,他踌躇满志地奔赴北京。一路上,他目睹了中国的贫弱和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到美国学习新科学,回来拯救积贫积弱的祖国。”
入学后,由于成绩出众,高士其被直接编入二年级。他的大部分科目学起来都游刃有余,只是英语基础太差,学起来很吃力。但他很明白:去美国留学,全得靠英语,英语上不去哪能行呀。为了攻克英语关,他把生单词记在小本子上,一有空闲就读、背。渐渐地,他的英语成绩赶了上来,期末考试时还得了“英语优等奖章。”
各门功课当中,高士其最感兴趣的是生物学。他通过显微镜看到了“微生物世界的小魔王”一细菌的奥秘。在毕业考试中,他的生物学、英语等科目都获得了优等奖章。1925年,他被保送到美国留学深造。他怀着战胜“小魔王”的理想,先后在美国的好几所大学攻读细菌学。1928年的一天,他正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的细菌学系实验室做实验。实验中,需要给豚鼠注射甲型脑炎病毒,然后取出它们的大脑进行观察。不巧,这几天他的左耳有些炎症,但他舍不得放下实验,休息几天。
正当高士其聚精会神地观察豚鼠反应的时候,“嘭”的一声,桌上一支装满甲型脑炎病还的试管爆裂了,毒液四溅,弄了他一身。他把破裂的试管处理了一下,又继续投入试验。他没有想到,此时巨大的灾难正向他袭来。几天之后,他的左耳时常出现耳鸣,脖子有时转动困难,以前麻利的双手竟然颤抖得拿不住试管。他怀疑自己患上了甲型脑炎。经过医生诊断,确实如此,病因就源于那次试管破裂,毒液中的病毒通过患炎症的左耳膜侵入小脑。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五年。
这个打击太突然了。他从医院出来,觉得天旋地转。“难道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吗?”高士其不断地问自己。校方得知这个消息后,劝他中止学业,回国休养。经过慎重考虑,高士其决定留下来,继续学习。尽管疾病时常发作,但他仍然坚持工作,最终完成了医学博士的全部课程。
1930年秋,高士其回到阔别五年的祖国。他怀着满腔热忱归来,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失业和饥饿。他费尽周折,才在南京中央医院弄到一份检验科主任的差事,但是连申请购置一台显微镜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他无奈地离开了,后去了上海,靠做翻译工作和当家庭教师来维持生计。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他的病情加重了,生命危在旦夕。
在此期间,他逐渐与艾思奇、张天翼、董纯才等文化界的进步人士有了往来,艾思奇把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介绍给他,使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渐渐明白:要想消灭害人的“小魔王”,必须先消灭社会上鱼肉人民、阻碍社会进步的“大魔王”。
从此,他用颤抖的手拿起笔,将笔作为武器,投身于擒拿大小“魔王”战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华罗庚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名人人残志坚的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 著名残疾人励志故事
★ 残疾励志名人故事
★ 关于自强励志故事
★ 最新坚强的外国名人故事
★ 2019名人励志文章5篇
★ 命运坎坷的名人故事
★ 诗人的励志故事
★ 关于张海迪的励志小故事
★ 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 科学家经典励志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