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城市里节奏太快的缘故,或者是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的缘故,每当工作之余,我总想回到村子里,去看看水,爬爬山,拍拍花,种种菜,顺便给老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经常能回去的村子,其实是我的第二故乡——神头。
神头说起来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碧水长流,鱼虾成群,自然涌泉数不胜数。据清.雍正《朔州志》记载:“神头山在州东三十五里洪涛山前,上有神婆遗址,下有七泉,即神头海、三泉湾、金龙地、七星海、五花泉、莲花池和磨轮湾。这些泉组在东、西神头、司马泊和新磨4个村庄之间形成了多处自然湖泊。”
每当夏季来临,神海里开满了各色荷花:红的,粉的,白的,墨绿色的……婷婷袅娜,那白色的荷花在风中摇曳,宛如皮肤吹弹可破闭月羞花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轻飘动那洁白无暇的裙角。再瞧那碧绿的荷叶,像一个大圆盘似的,青翠欲滴,大圆盘上还有几颗晶莹剔透的水珠。偶尔有一两只调皮的青蛙跳上如盖的荷叶,一动不动,似乎在凝神细听花开的声音,享受这难得的美妙的时光。荷叶下,不时游过一群小鱼,或红,或黄,仔细一瞧,原来是神水的特产——虹鳟,金鳟。水上三孔小桥的倒影和着道路两旁的垂柳的靓影,使人宛如游走画中,顿觉神清目明,一身疲惫瞬间无踪。心里想着,嘴里念着:这不是活现了两千一百多年前《汉乐府》里的景致了吗——“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但是时过境迁,当年王侯将相家园林里遥不可及的画面,现在已经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入眼的一景了,不由感叹自己,生逢盛世,年华正好!

习惯了顺着石子铺就的小路上山,其实这里有能直接开车上去的“之”字形的柏油马路。一边走,一边吹吹山风,听听鸟鸣,俯身与不期而至的蝴蝶,蚂蚱和不知名的飞虫撞个满怀。还可以随手采一把野花,与偶遇的嶙峋怪石来个自拍。一路走走停停,我也是“醉翁之意”不在登顶 ,在乎山水之间”。一抬头,已经走到“三大王”的地盘了,正中一条赤龙,左右两边各有一条白龙和一条黑龙盘踞在悬崖峭壁上,传说赤龙是大哥,他面目和善,主管兴风布雨。 二大王白龙也是心性平和,负责百姓日常所需雨水,一般以和风细雨为主,三大王黑龙怒目圆睁,胡子一根根立着,伸向四面八方,听村民说,他性情暴躁,不来则已,来则暴风骤雨。我看他威风凛凛,最有呼风唤雨之姿。峭壁下面,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三五个小孩子追逐嬉戏,还有两个小孩蹲在水边用矿泉水瓶子当渔具,一动不动,等待鱼儿自投罗网,“怕得鱼惊不应人”,完全沉醉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仿佛也是他们中的一个没有渔具的垂钓者,炎炎夏日,心静自然凉。
往南穿过一个小小山洞,登上十几级台阶,就到了洪涛山的顶峰, 一座金砖碧瓦,飞檐流角,色彩明丽,造型别致的“神女阁”矗立在山顶一块平坦的空地上。里面供着慈眉善目的文殊菩萨,门口两边的对联:
放大光明 ,敢向无生说妙谛 ;
得真解脱 ,须从华藏忍如来。
仔细想想,我们的世外桃源就是门前有清澈明净的池塘,眼里有朝霞映照的松林,悠闲自在的吹着清风,向往一尘不染,清高又平淡的修为。但我们不得不看破红尘又身在红尘,左手红尘,右手佛门,两边兼顾,求得心理平衡,我们凡人的烟火人生,有多少是拿不起也放不下啊!
站在山顶向南望,神头村的全景尽收眼底:一条条柏油路通往村子南北各家各户的大门口,村子中央正在修建的“明清文化一条街”,茶馆,酒楼,杂货店一应俱全,古色古香,已颇具规模。老爸的三间窑洞在神海之北,村子最南边,相比别人家的二层小楼,反倒别具一格,显得卓尔不群。神海自西而东,一碧万顷,水中苇草点缀,水鸟翔集。远处清晰可见当年造福一方的“三泉湾”学校,听说现在已改造成“东部湿地项目部”了,再向北隐约可见神头一电厂的两个标志性的“大烟囱”。
转身继续往北走,就到了“拓拔神女”的塑像前,她面南背北,头顶祥云,脚踩莲花,右手执卷,神态自若,衣袂飘飘。面前的一整块大石头上,臀印,手印,剪刀印,“三寸金莲”小脚印,马蹄印,历历在目。如果赶在雨后上山,各种印迹就呈现鲜红的颜色,传说是拓拔公主生三个大王时留下的。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神头的古庙会,庙会期间,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少总是带着鲜花和硬币从神头东海、西海两侧登上神女山顶,祭拜拓跋公主生三龙的遗迹,一边期盼他们母子降福神州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一边追忆着这个流芳千年的神奇的民间传说。
神女峰秀、神头泉清, 如诗如画乡村景。山有灵性水有声, 山水里长大、山水里成人。 山水里藏着我的父母如山重恩,似水柔情,不忘乡村山水情。
岁月悠长,都市喧嚣,乡村始终是一方不染世俗, 恬静幽美令我魂牵梦绕的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