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联句》

体裁: 年代:唐代 作者:李忱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作品评述

【注释】: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周啸天)


瀑布联句 -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相关推荐

    《望庐山瀑布其一》

    望庐山瀑布其一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

    《瀑布》

    瀑布庐山正南面,瀑布古来闻。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寒声终自远,灵派孰为分。除却天台后,平流莫可群。...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作品评述】  湖口即鄱阳湖口,唐为江州戌镇,归...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品评述】【注释】 ①“日照”句:《太平寰宇记》:“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贺,烟云...

    《坐龙池观瀑布泉》

    坐龙池观瀑布泉一上巍峰独枕流,匡山爽气为君收。泉飞直下三千丈,池喷奔分数百州。净练银河辉映阁,烟凝碧树吐成楼。先师巨笔悬岩石,文物风光度几秋。...

    《观乌龙山瀑布》

    观乌龙山瀑布漱石漱流俱可意,濯缨濯足且随时。到江莫作滔天浪,妨我轻舟理钓丝。...

    《巫山一段云 朴渊瀑布》

    巫山一段云 朴渊瀑布日照群峰秀,云蒸一洞深。人言玉辇昔登临。盘石在潭心。白练飞千尺,青铜彻万寻。月明笙鹤下遥岑。吹送水龙吟。...

    《巫山一段云 朴渊瀑布》

    巫山一段云 朴渊瀑布绝壁开嵌窦,长川挂半天。跳珠喷玉几千年。爽气白如烟。岂学然犀客,谁期驻鹤仙。淋衣暑汗似流泉。到此欲装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