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体裁:七绝 年代:唐代 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品评述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相关推荐

    《峨眉》

    峨眉四海佛宫阙,三峨不待夸。山深龙听法,野迥鹿衔花。...

    《卢山五咏 障日峰(其状类峨眉,但小耳。)》

    卢山五咏 障日峰(其状类峨眉,但小耳。)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眉。...

    《霜天晓角 峨眉亭次韵》

    霜天晓角 峨眉亭次韵龙梭四壁。风浪生寻尺。却上危亭孤啸,天无际,水无极。百年缘底急。晚风牛背笛。回首故乡千里,山一发,暮江碧。...

    一口吸尽西江水

    【拼音】: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解释】: 原是一气呵成、贯通万法的意思。后比喻过于性急,想一下子就达到目的。【出...

    《临江仙 九日,舟泊安庆城下,晚歇临江水驿》

    临江仙 九日,舟泊安庆城下,晚歇临江水驿景佳甚,与徐道川方复齐况肩吾方清之驿亭草酌。子文京侍以殊乡又逢秋晚分韵,得殊字,赋临江仙去岁家山重九日,西风短帽萧疏。如...

    《峨眉亭》

    峨眉亭白酒双银瓶,独酌峨眉亭。不见谪仙人,但见三山青。秋色淮上来,苍然满云汀。欲将十五弦,弹与蛟龙听。...

    共饮一江水

    【拼音】: gòng yǐn yī jiāng shuǐ【解释】: 一起喝一条江河里的水。指彼此在一条江河的哺育下共同成长,有共同的感情。也指邻国之间人...

    《黑龙江 峨眉幽邃处以江名溪,诧人耳。峡下》

    黑龙江 峨眉幽邃处以江名溪,诧人耳。峡下旧狎悬流度石梁,今来涧曲履微霜。铁桥深锁蛟龙睡,不放诸天出上方。【作品评述】原题:黑龙江 峨眉幽邃处以江名溪,诧人耳。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