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城早秋》

体裁:七绝 年代:唐代 作者:严武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作品评述

【注释】: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国力削弱,吐蕃趁虚而入,曾一度攻入长安,后来又向西南地区进犯。严武两次任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天,他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失地收复,安定了蜀地。《军城早秋》,一方面使我们看到诗人作为镇守一方的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无怪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赵其钧)


军城早秋 -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相关推荐

    《西山》

    西山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麝为群。多应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

    《和夷齐西山歌》

    和夷齐西山歌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凤不至兮,德之衰矣。...

    《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

    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西山隔江水,轻舟乱凫鹜。连峰多回溪,盛夏富草木。杖策看万松,流汗升九曲。苍茫大江涌,浩荡众山...

    《和夷齐西山歌》

    和夷齐西山歌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

    《上已日陪徽守游白水寺继登西山继白堂晚饮》

    上已日陪徽守游白水寺继登西山继白堂晚饮晓衢初日动游人,叠嶂回溪绿黛新,自偃松篁如唤客,后开桃李尚留春。笑谈怀远西山上,觞咏追时白水滨。五马行春从此始,更驱风伯净...

    《向以书戏邦衡云某自庐山游西山当就迎公召节》

    向以书戏邦衡云某自庐山游西山当就迎公召节慧远遥同社,洪崖近拍肩。松枝年纪万,棐实岁逾千。径欲通天汉,忙因棹酒船。午城均一握,易地即皆然。【作品评述】【原题】:向...

    《次韵子瞻与邓圣求承旨同直翰苑怀武昌西山旧》

    次韵子瞻与邓圣求承旨同直翰苑怀武昌西山旧我游齐安十日回,东坡桃李初未栽。扁舟乱流入樊口,山雨未止淫黄梅。寒溪闻有古精舍,相与推挽登崔嵬。山深县令嘉客至,寺荒蔓草...

    《苏东坡西山诗前后和者五十余篇暇日登览怆然》

    苏东坡西山诗前后和者五十余篇暇日登览怆然槛外春江如醱醅,槛前松株逐番栽。西门巡得陶氏柳,西岭并无坡老梅。惟余荒磎入烟雾,曾载辙迹行崔嵬。洼樽其多一卷石,清风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