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对贫困学生的慈善资助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或云,慈善,还是隐形的好,可维护受资助者的尊严;或云,公开透明难免“暗箱操作”,有失公平;或云,慈善就得正大光明、高调于社会......
诸如此之类,各有各说,还都挺有道理的。依吾之见,古往今来,所有事情本来就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所以,我们应当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以包容的态度待之。然而话又说回来,任何事情都得追根溯源,无论怎么看、怎么做,慈善这件事,都不得离开一个“善”字。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罢;公开也好,保密也行。不忘“善”字就行,不忘初心就好。
值得争议的并非慈善本身的公开与否,而是从事慈善者本着的“善”字之真假。
就跟一碗白米饭中的几粒硌牙的石子一样,在慈善活动中总是会涌现一桩又一桩的丑闻。有当红明星诈捐的、有公益组织蚕食善款的,假慈善之名牟取私利,还真是花样百出、防不胜防,这对于整个社会只能是无奈啊!无奈。就是因为有这种无奈,所以人们对慈善之“善”开始充斥了一种怀疑、一种不相信,更有甚者已经对其贴上了“暗箱操作”、“作秀”、“利益”等,饱含铜臭和恶臭味儿的标签。正因如此,所以才会有人在明知会伤害资助对象的情况下还要求其信息公开,而这对有真“善”的部分慈善者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而造成这种无奈的原因,很明显,就是一个真假的问题,善的真假。如果所谓的慈善者的初衷就本身不是一个“善”字,而是一个隔绝了人性的“利”字,那么我们为何还要以“慈善”冠以其名呢?为何还要将其列入慈善的范畴来造成社会对慈善事业的怀疑呢?为何还要以此来裹挟真正的慈善者呢?惑矣,惑矣!
所以,无论何种慈善,何种以“善”为出发点的做法,只要不忘其之初衷,本着“善”字,就没错。
感动了整个中国的“炎黄”——张纪清,隐形慈善,二十年如一日,不求功不为名,不忘初衷,拂手了事去,是个大写的“善”字;震惊了整个中国的“首善”——陈光标,高调慈善,一身正气,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显暴力,但也是不忘初衷。
一个润物无声、一个立竿见影,都是其不忘初衷之果。
慈善如此,整个社会不也如此一般吗?哪一个领域没有硌牙的石子呢?那件事不会或多或少的引发争议呢?唯有不忘其初衷,方可妥善的对待、处理真与假、对与错的问题。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着以初衷辨之。所以南京理工大学的慈善行为,既然是真“善”,那就不忘初衷,继续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