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不对,而是不能经常说,这是个假命题。一个人能力是无限的,只看你到底想不想去开发你的潜能。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好像白白的交了智商税一样,做什么事情都由不得自己的能力去发挥,然而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并没有想象中表现的那么美好。
哪有事随人意,想的那么好?很多事情都是想的美,做的很差。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想到就能做好,那么世界上就不缺发明家了。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想象力,自己想象去开发一个产品,想到这个产品就能够把它做成,那岂不是中国已经不缺人才了。所以,很多时候想象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但联系是不太紧密的,想象是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想了之后,我们要付诸实践,用不断的奋斗去实现对能力的提升的目标,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求我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果我们将时间推到几百年前,那个时候中国仍然是处于封建时期。当时的文人并不认为自己能力有多强大,而是在慢慢的去积累知识过程中才在大众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像东汉时期的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还能够把《史记》写那么好?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很强吗?并不是。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日积月累的奋斗,以及长期的史料记载和对史学方面的热爱,于是导致他写成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史书。
当然,往近的说,近代文学家鲁迅不也是能力有限,而表现得很好的一个人吗?鲁迅最初是在日本留学,他首先学的是医学,也就是说他当时是想在医学层面去拯救中国。但是等他回国后,他便发现这种方式行不通,于是就弃医从文了。打算从文学层面去改变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来彻底颠覆人们对封建思想的认识,去正确的迎接正确思想的熏陶。于是鲁迅迅速的加入了新文化革命的队伍当中,并且最后人家完成的也挺好的。
看到这,你可能就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就不再是有限的了,而是无限的。能力只是衡量一个人对一种事物的掌握程度。如果你的能力没有达标,只能说明你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如果对这种事物掌握的更加熟练,那么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
学习也是这样,学有所成是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即实践过程的基础之上随之而来的结果;如果学习没有进行实践,那么没有获得成功也纯属正常。
一个人能力无限,想要发掘能力,只在于你是否愿意付出更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