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经咀嚼过《诗经》《离骚》的满口留香,如果你曾经聆听过《广陵》《阳关》的余音绕梁;如果你曾经感叹过宽袍广袖的襟带飘飘,如果你曾经好奇过中医中药的精奇玄妙;除了我们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又能有什么,像一杯清茗一样,其味清浅而又回味悠长?
在上周,我们举行了“吾土吾民”的文化节活动,之后又有清明节的三天假期。吾土吾民,更有吾之文化。而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知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的呢?还有多少人记得,我们的习俗,我们的传统?作为神州大地的儿女,我们是否应该拾起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数千年前,在神州大地上,我们的先民点燃了文明的火种。自此以后,华夏古国便有了一种难以描述的东西,它叫做传统,叫做文化。它经过了时间的洗濯磨练,它是留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颗颗明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相信很多人已经听过无数遍。传统文化中,又到底有什么?艺术如琴棋书画,哲学如诸子百家,文学如诗词歌赋,民俗如节日礼仪……也许,没有一个人能在一生中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了解得通达透彻。然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可以使人平心静气。古琴拨出的宫商角徵羽,瓷杯中清茶的香气,诗词中难以言说的情意……这些东西,都可以让我们在因快节奏而浮躁的心得到安宁和平静。
传统文化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是板起脸的老夫子,是艰深晦涩的文言文,是难懂的哲学思想。因此,有人对“传统文化”这个词敬而远之,甚至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的象征而要把它摒弃。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当你推开一扇沉重的大门,也许你会看到巍巍屹立高不可攀的山峰,也许你会看到可爱的亭台楼阁。探索传统文化的过程,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如攀爬高峰一样艰难,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要把头深埋入故纸堆中摸索。我们可以嬉游于文化的天地间,去寻找无穷的趣味。
我曾经看到过一份台湾的国学试题,其中的题目非常富有趣味。有一道题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题目的要求是请名人“代言”广告词。我看到这道题时,不禁惊叹:传统文化竟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
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确实含有那个年代的不平等、不自由。然而,这些并不能成为我们远离传统文化的理由。我们需要去了解它,才能知道什么可以为我们所用,而什么不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多学者大师都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被称为新文化的斗士,然而他也有诸如“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旧体诗佳作;闻一多先生在晚年时潜心研究古典文学,著有《古典新义》等书。前不久刚刚获得被称为“建筑学中的诺贝尔奖”的普里兹克奖的王澍先生,也是把中国的古典建筑的精华融入了现代风格的建筑;德国的汉学家顾彬先生曾动情地说,“我在中国的先秦贤人中找到了我自己,而德国是没有这样的哲人的”。
在杭外的校园中,也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子。语文课中,初一的《千家诗》,初二的宋词,初三的《红楼梦》;历史课上,传统文化的出镜率也相当高。我们有国学社团,我们有以“经典中国”、“吾土吾民”为主题的文化节。这一点一滴,皆是在我们的灵魂中,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甘泉。
文化的存在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失去了文化的民族,又何以称之为民族?我们既然生在了这块土地上,我们就有责任把这块土地上所承载的文化继承下去,发扬下去,至少,在千万代以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然会记得,有一个名字是炎黄子孙,有一种文化像河流一般深邃。至少,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环境中的我们依然会记得,依旧有我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