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问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名字,众亲们会如何回答呢?是叫做“中国”吗?当然不是。因为“中国”二字就包含了“国”字。应该去掉“国”字而看名字。就像法国叫“法兰西”,美国叫“美利坚”一样,那么,我们国家的名字叫做什么呢?对!她就叫做:中华。
如此中华,曾经岌岌可危。那时,是那些烈士,那些英勇的人们站起来,为了拯救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站了起来。
我们温籍学子的踏上寻访的那些烈士中的一支,红十三军。这只队伍一支鲜为人知,即使是生长在温州的我们也是在网上浏览了不少资料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支英勇的队伍。
在去旧址的路上,我们似乎只是将此当做与往常一样的一次聚会,显得十分轻松。即使是在纪念碑前合影也是显得十分松散,有些吵闹。直到我们步入十三军曾经开会的地方。那是间不大的房子,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凳子十分破旧,甚至没有门。高挂在墙上的是一面残破不堪的旗帜。在那里,我们观看了一段关于红十三军的视频。内容,我想跟大家在各个地方看到都差不多。十几分钟的视频,似乎一句就能概况。可我们讲话的声音却从最初的熙熙攘攘到最后带着思考的安静。因为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红十三军最后英勇就义的画面,还有红十三军在此到来之前不屈的奋斗。尽管十三军并不成熟,在战斗牺牲了很多将士,可依然有越来越多人加入这支队伍。从那些黑白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顽强,和人民不屈的脊梁。照片是黑白的,可流淌的血液却是火红的。
而后,我们又去红军敬老院。那里只剩下一位老红军了。那位老人年已近百,不能讲话,神智也已不清了。大家都尝试着想他表达我们的尊敬,那是一位民族战士。面对他,我们不禁思考,若我们生在那个年代,我们是否有他那种勇气上战场去,是否能忍受比刚才很多虫子,比现在更炎热的天气,甚至忍受超出我们想象的挫折和磨难,我想,光这两点我们都不能立马回答:能。
如今,我们会觉得饭菜太咸或太淡简直难以下咽,会觉得下午的跑步简直惨无人道恨不得天天下雨,觉得每天开足马力学习简直要崩溃。一些个人小事就让我们觉得社会不公,人生艰难。殊不知,过去和现在永远都有人过得比我们更艰辛。战争时的革命先烈,吃得比我们少得多,汗流得却比我们多得多,内心要承受更大的恐惧,却又怀着比我们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他们也许并没受过多少教育,可他们却更有勇气,他们从这边土地获取的也许不多,可他们却更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整个民族。
如今,这里有条河,依然叫黄河,这里有群人,依然叫做炎黄子孙。可这里的人们,是否还记得曾经在这里燃烧过的热血,是否还能在琐碎之余领悟感慨越来越淡的民族责任感。
当我们走在喧嚣的城市,是否能偶尔想起那些英勇的烈士,向他们一样挑起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