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2点30分,华晋焦煤王家岭煤矿发生严重透水事故,153名工人被困井下。艰难的救援工作自此展开。
救援的困难程度超乎想象,虽然所有的人都很努力,但是几天之内却收效甚微。虽然如此,但是救援人员,指挥人员却始终坚守,不曾放弃。终于4月5日,在事故发生整整8天8夜之后,希望的曙光随着欢呼声来临。从9名到115名,平安生还者的名单不断拉长。从料峭凌晨到正午暖阳,迎接被困工友升井的风门一次次打开。153人中已有115条顽强生命平安获救。在王家岭煤场通风巷广场群众的含泪欢呼中,这个传统的清明节变成了百余名工人兄弟的“重生日”。
在这场救援中,有太多的瞬间让我们感动:
救援人员的许诺----只要我们能下井,就能把你带出井。
王君省长的承诺----那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还有矿工家属那最催人泪下的一句话----我真希望有人能被救出来,那怕他不是我的父亲。
这一切的一切体现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无限珍惜与敬畏。
我们欣慰于救援行动的坚决与有效,我们感动于救援人员的不负重托。但我们更感慨,“血煤”的教训为什么总不能被汲取?救援行动的坚决与有效,无法屏蔽事故本身带来的惨痛。如果我们把对生命价值的推崇,更多用于矿难的救援,而在生产环节安全监管上,却缺少对生命的制度性关爱,那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成色”显然严重不足。矿难频发、久治不绝的深层原因何在?有人曾做出精辟概括: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缺乏货真价实的法治理念和实践、缺乏宪政框架下真正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体制。
“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公民,组成了我们的社会、国家。每个国民的生命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创新力、凝聚力,构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身权高于财产权,生存利益高于经济利益,已经成为现代人权理论的基本常识。
在全社会权利意识日渐苏醒并清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被广泛接受、大力宣扬的大背景下,类似的矿难、事故、灾祸实在不该再发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活得更安全、更有尊严。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生命的逝去无法挽留,作为生者,除了哀思与祭奠,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文意识,避免以致杜绝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实在刻不容缓。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王家岭煤矿,这里的抢险还在进行,希望仍在延续。我们期盼着,让吕梁山深处的春日继续见证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