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无措时,我们常常会将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交由他人评判,甚至情绪也总为他人左右;然而人生必经没有人关怀、鼓励你的时刻。我们终会明白:他人只是过客,自我才是主角。
孩提时代起我们便听着长辈的教导有了对是非善恶的初认识;迷茫低谷时我们询求他人意见以寻求帮助;甚至信息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网络上纷繁的舆论中,对于外界的声音或赞同或抒发己见。这些都是他人的语言和感情,也正是这样我们间接认识了自己。正如纪德在《人间食粮》中写道:“借助芦苇的摆动,我们才能认识风。”脆弱时借他人肯定自己本无过错。
然而他人的评论未必恰如其分,应适度听取。一方面,太过脆弱,将人身价值寄托于他人看法之上,人云亦云的态度,是断然不可取的。《老人与海》中即使老人出海拼搏几十天只带回一条大马林鱼的鱼骨为人耻笑,老人也从未否定自己的价值,那为人不齿的鱼骨正是他骄傲的勋章。另一方面,完全不将他人言语放入眼中,一意孤行,骄傲自大,终将酿下大错。举世无双如牛顿也谦虚地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人的评论受其经历影响,具有一定道理,不可完全否定。
然而,诚如龙应台在《山路》中写道:“有些关,只能一个人闯;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人生中必经没有一个人关怀、鼓励的时刻。因为人是独立个体,他人皆过客,没有人能永远相伴。这样的现象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只有思考应怎样做更好。
面对他人的言语和感情,我们应虚心听取,择善而从,只听观点勿论身份。而当人生中无人关怀、不被注视的时刻来临,也不要因失去他人而顿觉丧失人生价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最终怀着这种信仰他失意时写下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信念终回归了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目的。”——处于人生的至暗时刻,没有他人却并不妨碍我们追寻自我的价值。自我价值不随他人出现而产生,也不因他人消失而消亡。它只与自身相关。
自我价值永恒存在,一切的择善而从亦或者处在被遗忘角落时独立冷静自思对策最终目的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必在意不被关注,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核心目的所在。
人生就像樱花,是一期一遇的事情,唯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终目的,他人皆为过客。如果命运是一条湍急的河流,那么只有自己将是自己永远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