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高中,语文课本一开始就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关于新诗的单元,让我们赏析诗的语言,品味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情感。一路学来,收益颇多。
抒情诗、叙事诗,无论哪一种诗,总要抒发诗人的感情。而新诗对于我,对于当代人来说就是更好了。它摆脱了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舒服,更适合现代人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不正展现了毛泽东敢于搏击的精神吗?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戴望舒的《雨巷》中,诗人以“丁香般的姑娘”隐喻了自己美好的理想,又塑造了一种冷漠、凄清、迷茫的氛围,融入当时的社会,很容易就明白了诗人抒发的是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孤独、迷茫和美好理想的期望。
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眷恋,对市区的美好往事的怀念。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美好品质的讴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这几首诗看似没有太大的关系,可细细一想,在那样一个时期,正是因为对社会的不满,才会生出对旧社会的反抗,在这过程中也会有人陷入迷茫,当然也会有人不问国事,只顾抒发自己的儿女情长了。
可以这样说,诗是一个时代浓缩的精华,而诗情就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当真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