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个热闹,没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白鲸》一书中曾说“喧哗者不真诚”,或许,在面对值得关注的事件时,我们不需要激昂的呐喊,不需要媒体炒作式的推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颗淡然却持久的关注之心。
每当热点事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总会吸引许多佯装热衷的关注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也很快到来。大部分事件的关注者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忽视者。例如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热点事件,高管侵犯养女案、网络媒体贻害婴儿,成为政治工具的方方日记------这些曾掀起千层浪的事件,有多少在时间的注目下悄然退场?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社会层面来说,身处信息时代,每天有海量的信息被推送到读者面前,信息传播速度过快,频率过高,人们身陷在信息传媒的漩涡中,获取的信息可能是片面,不完整的,更有可能是在媒体操控或舆论导向下呈现出的“事情真相”,使大众无法触及“深渊的心脏”,长久以往也就失去了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度。
其次,个人层面的因素也同样影响重大。过快的生活节奏和压力导致人们逐渐失去对世界的敏感度,无暇去过多关注属于别人的“灾难”,也不屑体会别人的“切肤之痛”,恰是印证了那句话“世上从没有感同身受,惟有冷暖自知”所表达的心境。这样的心境导致大众面对事件时,或以不痛不痒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评论,或假装悲天悯人的圣母,抑或是任由主观情绪的随意发泄,由此演化成一场网络舆论战,这样看似具有同情与关注的场景,实则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看客”心理与“围观”状态,而对于具体事件则难以进行深入挖掘与客观评价。
正是因为人们对事件看似关注实则忽视,寻求真相的欲望降低的现象,需要严肃对待的话题被浅薄化,真相被掩盖,正义被推迟,公理趋于无形,一切都被淹没在“关注者”的“注视”里,急需帮助的人们被锁住了喉咙,呼喊者的声音也随之演变成痛苦。没有人对涉及公共利益或个人冷暖的事件加以追问,对涵盖社会弊端和人性黑暗的事件加以叩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丧失,社会价值体系在朝夕中渐渐倾覆。
因此,在个人层面,应有“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同情心和真情感,应保持真善美,不人云亦云,跟风盲从,应有“冷落处存一热心”的基本准则。而在社会层面,主流媒体应建立真相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保持在事件中的正确风向标,进行自我审视,连接起大众与社会感情的联系。只有来源于真实与人性共存的关注,才会在时间的考验中愈发坚定。
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盲目跟从的响应者,不缺少事件庞大分母中的一员,我们缺少的是在大众振臂高呼时冷静思考的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是在利益与价值、崩塌与重建之中坚定不移的人,他们,会设法拨开层层迷雾,一探事件真相;不仅让自身从关注者变为思考者、开创者,更能为旁人指引迷津,让他们不至于沦为忽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