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思想”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一种云淡风轻的生活态度?公众人物应该圆滑处事还是针砭时弊?所谓的男子气概究竟是外在的的强壮硬朗还是内在的坚毅担当?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时事的评论往往多元而激烈。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有一种人人认同的观念,这是人类思想史中毋庸置疑的一个结论。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会完全相同,而正是由这种微妙的个人经历的差异,逐渐堆积成为社会的价值观与理想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
东方的农业文明造就了“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西方的海洋工业文明则孕育出独立、自由的思想。东周时期以儒、法、道为首的百家争鸣、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与打破中世纪黑暗,解放思想的文艺复兴和倡导自由平等的启蒙运动,分别是东西方人类思想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思想解放、文化创新的转折点。由此可见,所谓价值观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由此催生的人类的理想也不尽相同,从生理到精神,马斯洛所划分的人类的需求与理想又为思想增添了差异性。因此,如何合理地对待这种差异性是我们人类所应毕生研究的课题。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英国女作家霍尔对伏尔泰的评价,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精神,而其同样也是人们应恪守的信条。在不同意他人说法的每一个字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尊重并且维护对方,不使自己滑向偏见指责的一方,是人类身处这浮躁社会中最需要养成的雅量。公众舆论之所以能够毁掉屏幕背后的人类个体,正是因为那些匿名的、肆无忌惮的“键盘侠”以及盲目跟风的“罐头思维者”誓死毁灭他人说话权利的后果。凭什么一个与你截然不同的人要被迫接受你的思想呢?凭什么他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反而要去适应这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呢?奥威尔式的乌托邦世界已经完全揭露了思想专制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虽然现代社会不可能成为那样的地狱,但受舆论压力迫害受害者却不是少数。我们需要的是宽容尊重,而不是偏见辱骂。
在理解与包容的基础上,更为关键的是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批判性思维可追溯到“反省式思维”,即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人们得以将自己最原始、最冲动的欲望转变为智慧的行动,拨开那些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东西,看清事物的本质。由此,那些不做任何独立思考就钻进他人建造的罐头中的沙丁鱼们就能够明白他们仅仅是管中窥豹,就好比某些无良媒体片面性地报道事件,意在误导人们以增加流量。但批判不是一味的否定世界,不是“犬儒主义者”对世界无止境的偏见,它是通过人类不断的思考、咨询、实践而得出的独立的价值观,小则是个体的观念,大则为社会、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与理想的碰撞摩擦,催生出我们多元丰富的世界。
宽容与批判相辅相成,恰恰是有了批判的真实求实,才有了宽容的理解;而有时因为宽容的存在,批判不会沦为偏执己见。愿人们常备宽容与批判,包容他人的差异,深拓自己的思想,差异会因此而美丽,思想会由此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