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恩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然而,在这社交共同体内,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人为友,而与自己相异的人保持距离。面对这种“社交偏食”,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其背后的成因,正确地认识“差异”的本质,并将“异同之道”融入到择友生活中。
庄子曾说:“同类相比,同声相应,固天理也。”那么,何以让趋同成为自然而然的法则?美学家宗白华以一语相答:“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美的基础,也是人生美的基础。”相同的兴趣、经历以及价值观让沟通的语境拥有更多的理解、回应及肯定,这种和谐交融的情绪氛围,让个体在其中得到自我的价值感,也使其能够汲取爱与关照的精神力量。因此,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交鸣奏出高山流水的闲适情趣,一腔热血让桃园中的三人结下手足之盟。但同时,“同性相吸”的背后也体现出一种排他的狭隘取向,人们不愿走出原有价值认定的舒适圈,不愿接受冲突和对抗给自我认知带来的不安,形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然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事实。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价值观念都不尽然相同,正是这不同之处赋予交流以意义。不同的视角为话题提供广角,不同的态度让观点变得充实。片面地强调相同,交往将会充满单调与乏味,并且终将使关系出现缺口。嵇康的风流不让山涛的入世,终成就《广陵散》一曲中的恣意洒脱;蔺相如的隐忍不辞廉颇的武断,终有刎颈之交的佳话;杜甫的沉郁礼遇李白的浪漫,交织出诗坛一番动人的歌篇。
因此,我们既要追求和谐有序的交往关系,又要接纳差异的绝对性。“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美好情景让人动容,但是庄惠之辩的激越景象亦使友情充满生命力。莱昂纳德·科恩曾在《颂歌》中说道:“万物皆有裂缝,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白居易寻教妇孺老妪的见解,形成一派”“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中唐风韵;唐太宗接纳的魏征直言进谏,终成“贞观之治”的浩大气象。唯其存在差异,才留有完善和共同成长的空间。
同志可以为朋,志不同也亦可为友。共同点是良好关系的基础,然而正是参差多态,让关系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