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十年来,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账号已俨然成了每个个体的“第二张名片”,费尽心思“经营”自己社交账号者,自然也不在少数。他们如孔雀,将开屏时最美的姿态展示,而孤独地舔舐自己垂羽的模样却在线上十分鲜见。有人将这种行为视为“虚荣”,而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展现自我本是人之常情,而陷入怪圈,走向自欺欺人的极端,才是我们所要避免的。
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乐观的一面,是对“圈友”的尊重,是对自我的肯定,也体现了对社交网络功能的准确理解。一位哲人曾说过,“没有人甘愿让别人看到狼狈的自己。”吾与之也——我们早已离开了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人的社会性为朋友圈上的“开屏”提供了解答。
然而,若是过分在意自己的表现与他人的反馈,则会被套入错综复杂的“鄙视链”中,将原本的“自信”变质成“虚荣”。余华《第七天》中那位因山寨手机而跳楼的“鼠妹”便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其实现实生活中比“鼠妹”更甚者俯拾皆是,更有人煽风点火,“指导”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照片前“确保画面内没有‘掉档次’的物品出现”,把社交平台纵容成了一个拍照要“不经意露出品牌标志”的心机与炫富平台。试问,如果连每一个细节都要刻意“拗造型”,又遑论“真实”?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社交平台让人们分享生活的初中,沦落至了病态。
而若是习惯于虚拟世界那个看似完美的自己,幻想自己随时随地都拥有一身绚丽的靓羽,以至于遗忘了自己真实的能力和身份,就不免沦入自欺欺人的尴尬境地——以标签式的阅读自我标榜者,也许收获了无数点赞,却从未见过“黄金屋”;迫不及待贴出那早已精心谋划好的日出者,也许从未体悟过那抹初升的旭日洒遍大地的震撼……放弃用心体悟、用双眼捕捉美好的机会,将优良习惯的培养曲解成以吸睛为目的的作秀——苍白无力的不仅是虚假的图片,更是人们虚荣的内心。
“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平台,其目的不是靠捏造“假我”来“圈朋友”,而是展现“真我”来感染他人。面对信息化洪流的裹挟,只有沉潜于行,才能让最真实的自己,化为“圈”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