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诺利曾有言:“一个时代的文明最终变成下一个时代的肥料。”历史的车轮行至当代,传统名著屡屡翻新,《青春版红楼梦》的筛落尘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忽略那开阔景象引发的深深沉思。
宣称是“225年来最优质的版本”的《青春版红楼梦》,本应将阅读经典的浪潮推向崭新的巅峰,却在网友“视若寇仇”般的言论中变得岌岌可危。难以否认,它的策划与出版必然凝集过当代人的语言文明和智慧,存在一定的前进性与时代价值,但在它毫不加以掩饰的盈利目的前,人们更多愿意去关注它变了质的内涵,去批驳它为了“获利而不择手段地创新”,又哪里有人愿意挤出时间去停留、去推敲、去挖掘它在文化底层上的进步性与高度的凝练性呢?网友对该书的反对,实际上也是对于现当代大多数将重心倚靠在“速”“利”上的作品的深恶与痛心,对传统名著被以翻新为名而沦为盈利工具的失望和无奈。
因此,反对声音的此起彼伏,理固宜然。“世界上真正的温煦的美,是熨帖着大地的。”《青春版红楼梦》的出现,非但不是文化脉络的传承与革新,恰恰相反,是迎合浮躁的尘世而诞生的对名著的亵渎。它所带来的快速、精简的阅读,是脱离了大地,更脱离了美的。《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只有在完全的投入与专注中才能体悟到,这一过程即是读者对书的筛选,也同样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对于读者的筛选。正如网友所言:“《红楼梦》本来就是一本不会流行的书,它的受众面不广阔,但足以让它绽放光华;《青春版红楼梦》能赢得追捧,也无法企盼在那些‘速读主义者’之中得到生辉熠熠。”
如托尔斯泰所说,人是无法达到完善的;但人是可以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书亦如是。《红楼梦》不完美,也无法完美,但相信在历代学者的解读与精进之下,在那些翻版书的盛大与凋落之后,它本身也会愈为深刻、广泛地得到理解。而不是由我们去降低它的门槛,碾碎它的文学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并支持它这一漫长的演化,而非以另类的文字去让它在时代潮流中变质、衰颓。
培根在《谈人的天性》中说过,“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就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为前者浇水,为后者铲除。”我们所亟待的,便是在书的世界里,浇灌文明花木,辟除那名著沃土中的片叶只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