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宽容。”此话看似合理,却裹挟着多数的不宽容,睥睨众生。私认为,当下社会,少数当宽容,多数应勇敢。
就判定标准而言,不同于强弱势存在力量对比,少数与多数仅是客观上的数量比对,不存在绝对的强弱之分。“少数时测试勇气,多数时测试宽容”本就夹带着固有印象,弱化了少数的力量,并隐约透露着对多数的个人权利的遐想与焦虑。
事实上,虽然存在着少数科学家、改革者需要多数支援的情形,但是更多情况是二八法则下,少数的阿特拉斯们掌控一系命脉,纵横捭阖,多数则被动地接受着统治支配,汲汲无名,颇有“人间常事,毫发常重泰山轻”的意味。如何建立少数与多数的平衡,政治家们早已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话可作两方面的解读。
其一是少数当宽容。中世纪,教皇等少数的统治者掌控着生杀予夺的权力,利用十字军实现其政治策划、通过赎罪券向普通民众敛财,最终,怨声载道,巴比伦流亡,教会分裂,王室取而代之,而后便是相似的历程。而今日之事亦存在着水门丑闻,使张紫妍陨落的深渊,无所不用其极的钱权力欲。当少数人占有绝对话语权,阉割的威胁清晰可见时,少数的宽容便显得弥足珍贵。这宽容,既是对社会权力的公正应用,更是对参差百态自由生长的应允。闭耳塞听波涛暗涌,少数上位者剑走偏锋,人挡杀人,社会的角角落落将向着《1984》全力下坠,潘多拉的将魔盒再无闭日。
另一方面,多数应勇敢。处于金字塔的底端、为柴米油盐操心着的人,才是组成社会的大部分。Me Too运动席卷全球,“打破沉默者”拒绝了“视不合理为平常”,手无寸铁的多数,本就有慷慨而歌的勇气。旁观者效应指出,围观的人越多,人群出手救援的可能就越小,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何时起阿Q精神堂而皇之地成了心灵慰藉?唯有沉默的是弱势群体,而那些消散的愧疚将在相似的遭遇里成为十倍的痛苦。群体失声的后果,正如犹太人死难纪念碑上所写,“已无人替我说话了”。身在多数中,更应保持个体的独立与清醒,发声发光无法强求,但至少我们应有直面淋漓的鲜血的勇气。同时应当避免亦步亦趋,不敢言,亦不敢怒,失掉了修我矛戈的无畏,溺死于无意识的温柔乡——那不是温床,是冷冻仓。
载舟覆舟,可以思考的远不止上述乏陈。笔者仅愿社会浮沉中,多一些宽容的少数、勇敢的多数,毫发泰山,各重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