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真的能成云吗?
诗人眼中的山有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气势磅礴;诗人眼中的云有着“仙乐静依林鸟奏,浮云轻伴海鸥迟”的轻盈;诗人眼中的山与云是“云来山更佳,云共山高下”的壮丽美景。其实把山与云联系起来并不难,但是真的能把山看为云吗?现在我将带领你们进入山与云的世界。
山是实在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它是沉重的东西。云则恰恰相反,云是轻飘飘的,是虚的,远看有,近摸没有。所以山远能不能成云?首先我们先理解一下,山代表什么东西?山代表“如释重负”的“重负”,我们眼前的黄山、泰山、峨眉山离得远了,看上去就像云了吗?当然这只是我们用眼看到的,但是眼见真的为实吗?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真的会感觉明明很沉重的东西,当离我们远了的时候就会变轻吗?这样说会不会是在掩耳盗铃呢?
试举例,距今1250年前的安史之乱,曾一度让整个盛唐濒临崩溃,那就是亡国之战啊!当时死伤的数目都是我们不曾想过的天文数字。然而从古至今的传唱到今却早已物是人非,经历过的人这就是刻骨铭心的伤痛,未曾涉足的人只是在听前人的言辞或许毫不在意。我与它之间相隔太远但我能冷言讽刺这场灭顶之灾与我毫不相干吗?讲到这我们就要谈谈历史了,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炎黄的子孙。都说历史是门有门道的学科,倒不如说历史是警戒后人的法宝,我们国家传承历史,发扬历史,子孙后代受前人之托人生充满斗志,我们不应该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忘记那些辱国之痛,那些灭国之伤。历史的足迹,留下古人咏诵的婉转悠扬;历史的足迹留下尔虞我诈的世态炎凉;历史的足迹留下了帝王纷争的酣畅淋漓。这些都是古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经验与教训。所以我们不应该忘记安史之乱的伤痛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件历史往事,更多的还是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不应该因为时间的久远就忘记每件历史背后的磨难。
其次我们来理解一下云,它不仅是天上飘着的白云,或许还有“古人云”的“云”之意。当山离我们很远时,它会不会变成他人口中的恶语呢?就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之心呢?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说云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云自然不再是单纯的云。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从古至今,从遥不可及的梦想,到努力实现的理想,再到如今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从来不会因为遥远而不敢去设想;从不会因为遥远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同样山高但总有有些人可以攀登,同样路长但总有人驻足冷言讽刺那些前进的人们,但总会有人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节操,就如同云都被山捅出个大窟窿,山脉齐插云霄,但云依旧可以白净如初毫不拖泥带水。云和山的交融恐就是这样吧!如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相互衬托,才使得“云来山更佳,云共山高下”这一美景的出现!
无论山也好,云也好他们始终是两种独立的事物,我们不能因为遥远而去忘记那些真实存在的事物,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你凝望的那座山有瑕疵那里的云不浓厚而逃避,我们要知道前方就是路,永远都是,我们总会爬上去,自己品味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壮山河;我们不能挂着羊头卖狗肉,也不能望着山的遥远就说它是云的化身,山是屹立不动的,云是千变万化的,它们二者在变与不变中用诗词书画将人生变得丰富美好。
山与云的世界很简单只差一个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