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新冠病毒肆虐的关键时期,各种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报道与赞美的文章刷爆了微博、朋友圈,然而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在为杨文医生、陶勇医生的遭遇感到惋惜、愤慨。各种暴力伤医事件不断升级,挑战着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如何来看待当下的医患关系?经历过这次肺炎疫情,医患关系会有所改变吗?
医患纠纷多是由患者或其家属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引起的。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何为一个合格的医生?或许是像林清玄所说“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或是孔子所言“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总而言之,人们对医生的要求很高。确实如此,孙思邈为民救世大医精诚、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李时珍尝遍百草著书济世,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故事将医者塑造成了一个完美的济世形象,不求回报,但求救人,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人们一度把医者推上神坛,也把他们推向了如今的尴尬境地。在医生这个职业里,错误疏忽产生的代价后果很大,这也导致了患者对于医生的低容忍态度,医生犯错难以被患者角度的群体所容忍。
《大医精诚》中有这样一句话:“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生,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句话道出了医者应该追求的一些品质,却不免过于苛刻。同样地,无论是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还是在医学日内瓦宣言里,人们习惯于侧重强调医生的义务,对医生的权利却很少提及。
事实上单从目前来看,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至少是治疗方案上是有很大决策权的。目前中国的医患关系多为主动、被动型与引导、合作型,多数患者并不具备足够的医学知识与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探讨或者是全权交由医生处理,他们只要求一个治愈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也为医患纠纷埋下种子。然而医学是在不断完善的,现在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医疗技术的不足、医疗资源的不均,这一下就引爆了医患纠纷的火药桶。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与媒体引导之下,患者往往被默认为是弱势群体,却不料他们拿起屠刀时的狞厉。任何只讲义务不讲权利的关系都是无法长久维系的。为何医患关系愈发紧张,其实到底还是一场利益关系的纠葛。确实有过部分医生做过一些有违医德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就此固化在患者心中成为对一个行业的普遍印象,他们认为医生总是在设法赚取他们的钱财而不好好医治,对医生要求颇高却又缺乏理解。医生倘若那么好做,何来“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戏谑说法?在一二线城市医院工作的医生有几个没有博士学历?加班值夜更是作为医生在所难免的。
然而在此次疫情面前,医患基本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是共同面对灾难的关系。这种情形在医患之间、医生与大众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难得而又可贵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在疫情结束以后能否实现信任延续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诚然,医疗行业内部存在着许多阴暗,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医生。诚然,有的患者通过医闹成功得到了补偿,但这并不代表这值得更多人去效仿。不要将医生这个职业过度神圣化,也不要认为所有的医生都心怀不轨,建立一个医患沟通的合理可行方式、提高人们平均医学认知水平、增加医疗资源的供应或许是缓解医患关系要着手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