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年的祥和,打破了阖家团圆的欢乐。然而,纵使这场疫情冷酷无情,但一些振奋人心的抗疫标语犹如雪中送炭,为正处在疫情之下的人们带来希望与温暖。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民族语言的魅力,文化自信在心中更为坚定。
民族语言,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中国的民族语言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疫情笼罩全中国之时,有“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的通俗易懂;有“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的刚毅气势;也有“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高雅。凡此种种,都是我们的民族语言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的体现。
用好民族语言,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从古至今,民族语言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诗词歌赋、文化典籍、历史史书……至今仍历久弥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一脉相传,发挥了它的独特作用。众所周知,民族语言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载体。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可想,倘若没有我们的民族语言,是否早已销声匿迹?
用好民族语言,展现文化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抗疫之战不仅有医疗的援助,还有精神上的激励。各具特色的抗疫标语带来了心灵的慰藉,鼓舞人心;无数报刊论坛发表文章助力抗疫;各大新闻媒体每天报道最新疫情,传播正能量。就如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用温暖人心的语言为医护工作者带去鼓励感谢。民族语言不仅只是一个交流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
用好民族语言,需要我们尊重和保护我们的民族语言。当今,纵使民族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对其的冲击仍未减少。外国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兴起,个别年轻人崇洋媚外,无视中华传统文化,民族语言难以得到保护。所以,想要用好民族语言,首先要保护好我们的民族语言,让民族语言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标志,让民族语言流传千古!
用好民族语言,让中华文化得到流传,彰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