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题记
初看林徽因时,只觉得她应该是那种纯净的女子,既没有陆小曼那般的娇媚,也没有张爱玲那般的棱角分明。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挂着简单的笑容,说不出她到底美在何处,却能让见过她的人发自内心地被她的微笑感染,嘴角上扬。
或许从一开始,她就注定是一朵独自盛开在浮世的淤泥之中的白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林徽因出生在白落梅笔下“闻着风都可以做梦”的杭州,这座被誉为天堂之都的城市,用它温润的淡雅之气,滋养着幼年的林徽因。成长于此的她,似乎天然地,就带着一种多愁善感的温婉,不张扬、不显摆,却总能让人抬眼观望,沉醉于她的芳香之中。
我钦佩她的诗,读她的诗,心底沁出的是浓浓暖意,脑中蹦出去年夏天与家人一起去江西看白莲的情景。那恰好是莲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花瓣大却不觉虚华,洁白得宛如仙女留下的飘带。微风吹过,清香之气扑鼻而来,却并不感到腻味。于她的诗中,我仿佛再一次嗅到了白莲的香气,恍惚间,竟分不清楚,到底她是白莲,还是白莲幻化成她。又或许,白莲即伊,伊即白莲。
我更钦佩她的为人,钦佩她能如此自由地行走在爱与现实的边缘,身处淤泥却醇香依旧。我想我们永远不会了解,当她下定决心要与徐志摩斩断情丝的时候,是否有过那么一秒的后悔与不舍,在归国的游轮之上,是否也曾流下过她后悔的眼泪。旁人眼中,徐志摩与林徽因,他们本该就是最相配的那一对,俩人站在一起,就宛如一道优美的朝霞。可是,当爱情遭遇道德的拷问时,林徽因毅然选择了退出,她知道,如果她陷入了这片淤泥之中,便再难翻身。世人为他们的分离而遗憾,一切仿佛就如那首歌所唱:“我们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了对的人。”命运总是这般刁难,我们说不清谁对谁错,冥冥之中,偶然听见风拂过,她只说:“无缘。”
想起了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一首诗,诗中写道:“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此时的徐志摩早已有了家室,但这两个年轻人还是相爱了。朝霞落日,在剑桥的校园里,时常能看到两人牵手漫步的场景,那时的时间仿佛停滞,他们在康桥的柔波下,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红尘恋歌。
如果当时的林徽因像平常女子那般,陷入这段感情中无法自拔的话,或许可以成就一段才子佳人的唯美爱情。但如果她做了这样的选择,她就不再是林徽因,她或许只能成为摆放在花瓶中的一只玫瑰,娇艳欲滴,却不堪一击。
林徽因无时无刻都清醒着,她知道,自己一旦失足踏入这趟浑水,便再没有机会能安然脱生。即使外人都知道徐志摩并不爱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妻子,但她不愿违背道德的良知,更不愿伤害那个无辜的女子,不愿背负一生的骂名。她看清自己想要的并不是这种风花雪月的生活,她需要的是一个安定的家,一个爱她的丈夫,到垂暮之时儿孙满堂,颐享天年。所以她选择离开,带着她倔强的孤傲和永远的纯真。
其实,在纸醉金迷、勾心斗角的浮世之中,又能有几人可以做到洁身自好?我们总是贪婪地想着去拥有些什么,却从未想过该放下些。我们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失去这我们最为珍贵的情感,我们拿一生的幸福作为筹码,只为了换取暂时的快感。
终于有一天,当我们人也老了、心也累了,想到该回头看一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拥有就是失去,而失去,也同样是一种拥有。
林徽因是个聪明的女人,她选择放弃了那个能给予她浪漫和幻想的男子,却拥有了一位能为她端茶送水、携手共进的伴侣。
她就是那个“静坐在云端的女子”,宛若一支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一种看透浮世的态度笑对红尘。在荣华富贵之下找到了自己的一方池塘,在自己的心上开出了一朵亭然傲立的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