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羽士塔》《莫高窟》后,我从来没办法平静,我的魂魄深处似乎被啥拉扯着,那样痛楚,痛楚。
——题记
我震撼了,为那个“恨”字。我的且自似乎展示了悲惨的莫高窟和迂曲而鸠拙的王羽士。我不知道那是莫高窟的悲伤依然是望羽士的悲伤。
一个羽士,一个敦煌石窟的罪犯,控制着华夏传统最明媚的文化,而些文化,在他初次从外国浮夸家手里接过少少的财帛就必定被损坏被淹没。“1907年7月,法国人伯西和用小批银元交换了10大卡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自己吉川小一郎用不可思议的廉价交换了300多卷手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毯因有一次用一点银元交换了35大箱,6000百多卷经籍……”余秋雨先生在写这些数字是心能否在淌血?我的嘴里忍不住辱骂,辱骂那早已死去的罪犯,但此刻又有啥用呢?莫高窟外的羽士塔啊,你听到了来自戈壁深处的抽泣声吗?无奈和悲伤!或许于秋雨先生的那一句“我好恨!”表白了全华夏公共的心声。
真的好想去看看被王羽士粉刷白了的壁画,去感化那石灰下面微弱的呼吸,去听听那泣血的声音。这一夜,必定无眠。
王羽士已逝去,而莫高窟还保管,即便已零散不胜,把他依旧是一个生命,矗立在风沙当中。
于秋雨想到了千年前的乐樽僧人,他是莫高窟的始主吧!第一个来这片地皮上的那个人,他看见了三危金光。他怔怔地站着,且自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全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如水晶般晶莹。他怔怔地站着,天下间没有一点声气,惟有光的流溢,色的覆盖。他有所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严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边筑窟造像,让他成为真实的圣地……此后这个响起了工匠敲打的声音。工匠中隐含着真实的艺术家。前辈的艺术家有遗留给后辈内艺术家以悄悄的滋润。因而这个戈壁深处斜坡浓浓地吸纳了多数才思,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奇而又平和。
就如于先生所说的“莫高窟可以睥睨番邦的地点,就在于它是一千年的沉沉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火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而终地在世,血脉流畅,呼吸匀停,这是一个多么广漠的生命!”
而我却没去莫高窟,我只丛电视上看见过那广漠的风景。在这边,我重新感化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听到那跳动在史乘深处,那雄健的脉搏声。从传统的工匠艺术家到此刻的兴办师,从传统的书生到此刻的散文家,拍照师,莫高窟迎来了一批批人,又送走了一批批人,而有着分别程次的景深,让分别的乘客吸收。因而,于秋雨先生的且自浮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察者精神的长廊;也浮现了两个景深:史乘的景深和和民族情绪的景深。但是我有怎么明白那深入的含意呢?我意想到,本人的看法是云云短浅,也只能从笔墨里感化到点点莫高窟:
他是一种集会,一种教养。他把人性神化,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乡;
他是一种狂欢,一种开释。他让人走进传奇,走进寓言,走进天地认识的霓红;
他是一种典礼,一种超出宗教的宗教。释教表面已被美的火焰蒸馏,余下典礼应有的玄秘,干净和高明。
……
在戈壁深处,逐一个宏大的魂魄,等候人们去观仰,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