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蝴蝶效应》里的主人公埃文,一次又一次的想以读日记的方式回到事故发生前,他不断尝试希望能够有一个让他满意的现在,可是最终的结果是他每次都能治愈一个伤疤,同时又无法预料地创造了另一个他不想要的伤疤。
他就只有不段地重读他的日记,不段地尝试回到更加以前的可以重新来过的时间点。最后,他回到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时间点,一片混沌的他母亲的肚子里。于是,他最后终究是变成了没有灵魂的人,他选择将自己的生命结束在母亲的肚子里,他也预见到所有的一切会因他的未曾出现而全部改变。
这个电影会给我很多思考,假如人生真的能够这样不断的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改变自己曾后悔的事情,我会毫不犹豫的去做吗?我想可能最终结果也还是想电影里的主人公那样吧,即使回到了过去,又会因为一些其它的细节,造就另外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这些也只能是想象吧!
这部电影给我更大的启示在于,不要一味的后悔过去,并没有任何意义,而是要积极的把握现在,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可能都是别人牺牲了很多才为我们换来的,珍惜自己拥有的,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抓住当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想这会更加的有意义。
蝴蝶效应观后感2具有某种程序的妄想或称之为幻想乐观主义并且有多次失忆经历的我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不可遏制地深陷其中,被复杂的情节吸引得一塌糊涂。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的另一个原因是我认为自己不具备在电影之外欣赏此类电影(亦如美丽心灵等)的素质。成长的经历和受教育的过程使我习惯于认为应该相信外部的说教。虽然电影只应该是故事,并且是具有华丽外衣的故事,但我却一次次认为它们理应属实。
短暂的失去记忆对于我除了曾经多次带来后怕的感觉外,甚至曾经一度让我和伊凡一样沉迷其中,当然他开始是为了寻找他无法证实的历史真相,后来变为主动地想通过回到过去从而改变未来,而我却天真的以为大醉过后不仅可以唤醒沉睡的脑细胞,甚至可以更改自己的某些基因。
虽然在幻想当中伊凡一次次或者靠近或者远离自己的历史和理想,但这些所谓的经历最终把他引向一个大胆的结局---彻底的逃避---假设自己没有出生,好象除非如此,便无法改变成长历程中无法避免的种种错误。好象导演想说明的问题当中,其中一个是面对个人的成长历程,无法避免的会有一些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制造过程之中,由于个人的无法控制的介入程度太深,除了不能忘记它们,也不能用任何方式逃避和改变它们。
包含伊凡在内的四个小朋友以及各自被伊凡设计的成长方式,好像都是伊凡一个人的四个影子,好象导演想说明的另一个问题是人生经历的复杂程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握适当的最佳机会,否则,一旦错过或在某一段经历中失去控制,发?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狗较蚓突岜湓悖灾匾牟皇歉丛拥木侨险娴陌盐铡?br />我认为伊凡和他的三个朋友都是虚幻的,都是为了导演为了说明故事的主要意思或阐明他的主要观点而设置的主要道具,片中的医生和母亲所表现出的爱、怜悯和宽容是本片所要弘扬的另外一个主题。不管伊凡们的故事是真是假,不管伊凡们的故事向好的还是差的方向过渡,医生和母亲所代表的伊凡们的生存环境总是提供了积极的引导。
影片中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爱护小动物、承担错误引发的责任、少年暴力等,但好象以各种方式“给予”也是背后隐藏的主题之一。所以,作为美国电影的特点之一,这个片子也算是主旋律类。
结论:这算是一部好电影,不仅因它能够引人入胜。对于我而言,这也是一部在合适的时间看的一部合适的电影,因为我刚刚想过对男孩童年的教育问题,避免因酒再次带来失忆而犯错的问题和应该置身故事之外独立判断的问题,电影的反思和我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精彩人生,细致生活。
李开复说: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有度量接纳不可改变的,有智慧分辨哪些是可改变的,哪些不可以。
我觉得十分有道理。
完美的终究是不存在的,但在适度变通、妥协的同时仍保有对完美的追求的适度的热情,才是生活的艺术。
伊凡即使没有出生,那三个孩子也未见得完美,只不过不是他一手造成的,也不是他有机会去改变的罢了。如你所说,这只是逃避,算不上牺牲。导演此处做了让步,满足了观众的心理。
美丽人生,蝴蝶效应1,2,黑暗中的舞者等电影让我慢慢开始猜想,是不是真的有那些少量的能在不同的宇宙里穿梭,我们这些凡人只生活在其中一个宇宙中,当然看不到他们看到的,听不到他们听到的,不相信他们坚信不移的事情,并把他们定义为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