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让你意识到什么是所谓的孤独,你又要怎么认清自己。这真的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话题。一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才知道自己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明白什么是开心与幸福,避免了挣扎与痛苦。
它给我的其中最大的启发之一是胸怀。以前都说物以类聚,所以就总觉得朋友们都是相同性格才合得来的。其实很多时候意见都会不同。机缘巧合下交到的朋友并不一定有同样的性格,更别说思维。有时候会纠结,会不能理解。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用一种新的眼光看朋友却觉得所有不同的想法太有趣了。看到了以前被局限的胸怀看不到的一面。
那些在我们失意之时闻风而散的往往正是原本蜂拥而至的人,而恰恰是那些责备我们轻率、批评我们自以为是,让我们懊恼不已、败兴而归的人,在此时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最强大的精神支持。我们不会怀疑,这样的一个朋友,不论他是贫是富,他始终宝贵。决定你我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
《好的孤独》读后感(二):在孤独中绽放,在思考中发光在认真阅读这本《好的孤独》前,关注陈果老师很多年了,对于思修课的终极幻想大概就是陈老师讲课的样子了,形容为我的职业偶像真的一点不为过。有人说这本书是百分百心灵鸡汤,也有人称陈老师为复旦于丹,我觉得这些形容都不准确,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我觉得作者不仅学贯中西,善于思考,而且善于将博闻广识与客观规律、思想火花和个人经历相结合,字里行间透漏着智慧之光,没有一句赘言。这本书读了十几天,每次捧起来都爱不释手,都可以瞬间让我在鸡零狗碎的世俗生活中安静下来,真的让我在迷境中多了一份勇气,多了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安适。第一部分,生命可承受之“重”,不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哲学家帕斯卡所说:“人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粒,可人的头脑却能思考正片宇宙。”孤独与寂寞有着质的区别,也许真的随着年龄增长,会让我们不断顿悟,思想可以在孤独中萌动,在孤独中酝酿,在孤独中降生,在孤独中历久弥香。第二部分,换一种看法,便是换一种活法。“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每个学期第一节课都会和学生讲阳光心态,力所能及则尽力,力不能及则随他去。有时候纠结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态度。能分清我所能和我所不能是一种自信。第三部分,谢谢你,陪我一路同行。朋友是无用的,友情无需立约,因为理性一路同行。庆幸我有这样的朋友,即使一两年不见面,思想进阶也是同步的,没有客套迁就,没有功利利用,仅仅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第四部分,道德,源于人性,归于安心。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感同身受和恻隐之心连接起了他与我,让我想到了一个心理学词汇--“共情”。高尚的道德需要自律的种子才能开出自由的花,卢梭经典的语句,“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马克思对道德的定义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第五部分,用大爱,做小事。《爱的艺术》对于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的阐述,让我对爱这个字的外延与内涵有了新的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陈老师一样少时看了太多武侠,对于江湖必需葆有侠义之心,为爱而生,就像一朵花开了,它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散,一个人心中的爱会以某种类似热能的方式传导给他身处的空间和空间中的人。第六部分,生、老、病、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水一路从山顶流向低处,流向人间,被污染的泉水将流向何方?有一部分的水会在阳光下照耀下蒸发为水蒸气,在蒸发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净化,最终化作雨雪霜霭,落入地面水道东流入海;另一方面的水渗透到泥土之中,经过天然净化回归清澈,随地下河道汇集入海。人的成长,从童年到成熟,从纯净起点经过沉浮不定、渐趋纷杂,回归清净终点。“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有限的生命无法控制无限的人生,不如让有限的生命充实丰满。第七部分,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苏格拉底的名言,“我比别人知道的多,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假如我们画一个圆,圆内代表我们知道的知识,圆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那我们知道的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而圆画的越大,它与外界的接触面也就越大,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更多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修习上乘武功,必须身心合一,身体与精神相互配套,同步发展,每一天都将是一次重生!
转 载 请 保 留地 址:1 23作文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