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一世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生甘做隐姓埋名人。
――题记
何为英雄?在国困民危的峥嵘岁月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浴血战士是英雄;在时和岁丰的和平年代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平凡百姓也是英雄。
英雄没有具体的定义,他们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工作环境。战场上,大山里,实验室里都有他们的身影。那金黄色的稻田里,也有。
说起来,好像从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名字,但并不了解。直到上学时在课本上再次看见他的名字――袁隆平。
茫茫黑夜,志消除饥饿。袁隆平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重庆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而是选择去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只为到最艰苦的地方建设国家。这一待,就是16年。在这期间,中国发生了自然灾害和大饥荒,人民流离失所,填不饱肚子、被饥饿折磨,中国仿佛陷入没有光亮的黑夜中。这样的悲惨现象深深触动了袁隆平,让他感受到研究农学的重要意义。他毅然投身水稻研究事业,希望从根源上解决人民吃不上饭的问题。从那之后,他每天都要到稻田里观察水稻,不论头顶烈日或是大雨倾盆,都能在稻田里看见他穿梭的身影,只为坚持最初的志向。
乘风破浪,梦禾下乘凉。在谈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袁隆平曾动情地表示,:“我希望最后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然而培育杂交水稻的路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在这个过程中,袁隆平遇到了很多困难,也遭受了很多非议。最开始,他按照当时在中国占主流的苏联学派的遗传学说,进行了很多实验,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之后,他大胆转换想法,放弃当时固有的思想,转而尝试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孟德尔遗传学说,再次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举动引起了众多质疑,更有甚者破坏他的实验材料,让他不得不重新开始。面对这样的重重压力,袁隆平仍然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冲破理论的束缚,用脚踏实地的实践证明自己的猜想。
稻香千里,看盛世人间。自从1976年培育的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之后,全国农业增产20%。1996年,袁隆平开始主持培育的“超级杂交稻”与2015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创造世界产量最高纪录。同时,在2020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的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如今的我们终于不用再为“吃饭”而担忧、被饥饿折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吃上一口香甜的米饭。当初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中国再也不会陷入黑暗。如今,太阳早已高挂人间,照亮了世界每一个灰暗的角落。
在稻田里,袁隆平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裂缝里凿出希望,救活无数世人,他实现了当初的志向,做了自己的英雄。与此同时,他更是人民的英雄,国家的英雄,世界的英雄。他值得我们所有人永远铭记。可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他的伟大,感觉好像有了他,我们就有足够的底气,毕竟还有他在,反正还有他在。他在我们心中就好像是日月星辰一样,永远耀眼,永远闪闪发光。
可是英雄也会累,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2021年5月22日13:07,他沉沉地睡着了。他把未来交到我们这些青年人手中,我们必须接过薪火、挑起担子,继承他手中的光,建设更好的中国。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
此后升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来自人间的怀念。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