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游记-叙事作文900字

时间:2022-04-08 07:36:26 作者:会员上传

我攀登过巍峨雄伟的峨眉山,穿越过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游览过百草丰茂的新加坡丛林,但从没见过普陀山这样的美景。这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棕黄相间的寺庙镶嵌在丛林中。这里既有山,又有海;既有树,又有庙,真不愧是海天佛国呀!

普陀山的海水是与众不同的。远远望去,海水碧蓝碧蓝的,一阵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微微的波浪,亮晶晶的,仿佛洒了碎银一般,波光粼粦粼的,煞是好看!当我走近观察时,发现海水是淡黄色的,太阳照在海面上,和土黄色的沙滩相映在一起,海面就像镀上了一层金箔,发出璀璨夺目的金光。澎湃的浪涛如同留着卷发的城墙,一排又一排地拍击在坚固的峭壁上。这时的海水瞬间变浑浊了,还夹杂了一点儿红色,“轰”的一声,海浪退了下去,海水又变成了淡黄色的清澈模样,它似乎在向我们炫耀:“你看,多有趣呀!我像不像一位魔术师呢?”

普陀山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树木天堂”。走在山间小路上,各种树木葱葱茏茏,错落有致的花草点缀在路旁,一派生机盎然。山风徐来,树影婆娑,一缕缕阳光从树叶间穿过,石阶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光影。

在西天景区,我见到了“千年香樟王”。它的树干挺直,树枝粗壮,树叶常年青绿。它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变化,树干一层棕灰色的树皮,上面还布满了裂纹,宛若千年古樟的一件皮大衣。但它的树叶仍然茂密葱绿,如同一个蒙古包般的绿色大盖子笼罩在半空中,让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舒岳祥的诗句“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

在佛顶山,有一片普陀鹅耳枥保护基地。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区,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品种极其稀少,它位于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龄约260年。树枝相互交织着,与旁边的藤蔓相互缠绕,几百年来相互支撑着,携“枝”共进,生生不息。

如今,普陀山上的树都挂上了树牌,有些树枝上还挂着许多红色的绸带。原来这是有心之人祈福用的。我在每一棵古树下都端详了许久,穿梭在古樟树,小叶榕、池杉、台湾蚊母树、红山茶之间,记住了它们的树龄、树高和编号,别有一番乐趣。

普陀山的寺庙众多。寺庙里的佛像形态各异,有卧着的,有站着的,还有坐着的。其中十八罗汉让我印象深刻,各个罗汉都非常威武、神勇,手里的兵器都不一样,有的使剑,有的托塔,有的甩蛇,有的举锤……

普陀山的美景数不胜数。清新的空气,金色的海水,苍老的古树,还有动听的传说,真令人难忘啊!诗情画意般的普陀山,我还会再来的!

相关推荐

    我所认识的诗词

    我想我们对是并不陌生,从刚学习语文时就有古诗。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文化遗产,历代流传下来,记录了古时代一些生活习俗,社会,思想等……从古时候到现在,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最初认识的李白,杜甫,苏轼等。其中接触最...

    听,年的声音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日历也在一天天变薄,当你撕完一本,有换了一本,又撕了二十来页后,年的声音便开始白耳边响起了。起初,是一段前奏,各家的商场、店铺开始挂起红灯笼。此时你便会从扩音器中听到例如刘德华的《恭喜发财》之类的歌曲,让你知道:噢,快过年...

    听,奋力奔跑的声音

    体育课上,体育老师一声“这几天体育测试,今天测800米”,全班立刻一片唉声叹气,我想到去年不堪回首的体测成绩,眼前的跑道俨然变得更长了。无奈之下,怀着一份如临绞刑架的“视死如归”,我挪到了起跑...

    研学之旅心得体会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时候,我们便能将《十则》倒背如流,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我竟来到了曲阜、邹城——孔孟之乡这得益于沂源...

    听,那重复千万遍的声音

    “儿子,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每天早上母亲都会在我临下车时说这句话。春夏秋冬,寒暑过往,从未间断。语文课上默写时被罚抄一首古诗50遍,我认为这件事没有任何意义,便施展开“神笔法”,水浒传有云&l...

    十七

    十七岁,意味着什么?是情窦初开的年龄,是迈向十八的大门,是努力拼搏的青春。“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着共同的期许,也曾经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正如歌声中那般,十七岁的我们有着天潭般的幻想与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便如此,我们...

    岁月如歌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四年时光悄然而过,回首往事,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似烟雾迷蒙,若即若离,似若有若无的水墨画,朦胧迷人。打开记忆的心扉,时间又倒回到了刚入学那天。那日的太阳,有竹匾那么大,橘红色的,安静的燃烧着。天空中时而飞过几只觅...

    以戏为题目

    我们一起回家。可终是回不去旧时光阴。犹记得宝玉初见黛玉,便顿觉一种说不上来的熟悉,似乎连空气都被氤氲出特别的味儿来,这位风流成性的公子也是心直口快:“妹妹甚是眼熟,似是梦中旧相识。”黛玉又何尝不觉如此,却脸儿一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