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天问》中的诗句。太空浩瀚,宇宙茫茫,中国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对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生动描述,上天揽月、巡天遥看,一直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希冀与梦想。
2003年,神舟五号带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2021年,神舟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天和核心舱、国产芯片、机械臂等高端科技让国人骄傲。每到这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
钱学森院士是耀眼的科学巨星。少年时代,他寒窗苦读,日有所进;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后,他师从著名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后来,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享有较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母亲的怀抱;归国后,他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在中国,他是妇孺皆知的大科学家;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举世无双的英雄。
钱学森先生的经历给予我许多启发,首先就是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前不久,他在大学时的力学试卷在网上曝光,那清秀俊美、堪称“印刷体”的书写让人惊叹,试卷背后折射出的严谨务实的态度更让人动容。试卷上交后,那清晰严密的思路、无懈可击的步骤、工整漂亮的书写赢得了老师的赞赏,老师给予了他满分的成绩。可当试卷发下后,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答题情况,发现有一处书写错误,主动向老师申请改为96分。我想,他之所以成为蜚声海外的大科学家,天赋固然重要,也离不开辛勤的努力、严谨的态度。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巴斯德的这句名言放在钱学森身上再合适不过。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缺乏研究尖端科技的条件,钱学森从事航天事业只能从零起步。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大批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纷纷回国,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这,就是国士志向;这,就是赤子情怀。钱学森院士奉献了知识的宝藏,树立了科学的旗帜,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院士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大国利器,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追求——不断求索、学以致用、淡泊名利、胸怀家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以先贤为榜样,以积极的态度、昂扬的斗志、忘我的精神投身于建设强大祖国的浪潮中,用智慧为祖国发展献言献策,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时代新人,正豪情满怀地用双手在祖国的沃土上耕种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