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在研习的路上遇到过许多技艺精湛的老师,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那位至情至性的老爷爷。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闲来无事,我去南风广场散步。蝉鸣混杂着人声的嘈杂,一切都是那么热闹。突然鼎沸的人群中传来一阵兴奋的叫喊声“快来看,这里有一位老爷爷在写毛笔字”。我寻声望去,只见一老者,白发苍苍,身着纯白长袍,手握长杆毛笔,衣随风动,颇有金庸小说中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风范。我不由得被这超尘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便走近看去。只见毛笔在老者的手中,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时而勾勾转转、无尽蜿蜒,时而苍劲有力、干脆利落,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是那么地灵动秀丽,不久,一副毛笔字就完成了。
在众人拍手叫好的时候,老者却紧皱眉头,嘴里喃喃道:“怎么感觉少了点什么?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缓缓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思索了许久后,只见他猛地一拍手,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情,然后匆匆撤下刚才那副作品,笔走龙蛇般写下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完后,满意地仰天大笑,花白的胡子随着老者的笑容飘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我细细端详,他的每个字都是那么方圆兼备、刚劲有力,在藏峰处微露峰芒,在露峰处亦显含蓄。也许是兴趣相投,我情不自禁地上前请教:“爷爷,之前那幅作品,我觉得已经很好了,为什么您不满意呢?”他开怀大笑地说:“天地万物离不开一个“度”,书法也不例外。只有力度、速度、法度、气度四者相融合的作品才为上品。”
他见我对书法有兴趣,便施教一二,递给我一支笔,然后一边写,一边讲解汉字的结构和演变历史。他似乎对汉字了然于心,每提起一个字来,都能讲解得细致入微、头头是道。可是我也许是初次接触长杆毛笔,虽然努力地想控制好,但它始终不听召唤,写了几个字后,手腕便有些酸楚。看到我疲惫的样子,老人说:“中国的毛笔艺术博大精深,要想写好绝非一日之功,必须长年累月地坚持,一日不练,都会功退三日啊。”
听着老人的话,望着他一脸陶醉的样子,我心里突然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是呀,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练铁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