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一定是萧瑟,也可能是,你不是南方人!——题记
我所经历过的秋天,从来没有过一丝“萧瑟”,完全是我在南方住的缘故。可最近我却发现,我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写得文章居然也有“两排的树树叶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说实话,“树叶掉光”的树,我在这里基本是见都没见过(除了生病的树)。可别人文章就是写了这东西,要是我指出来就又得被别人骂我住在井里,也是,说不定别人去北方看过树的。不过,一些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似乎一遇到和“秋天”有关的作文,就必须用笔给这里的树剃个光头,不到“树叶随风飘舞,大地穿上金黄的衣服”都不行。
从这秋天中,我们又有什么思考呢?
其实不止秋天,现在的学生写作文,都被笼子关起来了,似乎秋天就必须扯上“萧瑟”“收获”——然后告诉你,这叫“常识”“公理”;遇到冬天就必须画出“大雪纷飞”来,孩子就必须要去“堆雪人”,不然这就不能叫做冬天了。现在学生写的作文,似乎有遇到一种“危机”了。写感人事件,就必须把谁写得半夜生病发高烧,或说哪次大雨谁又没带伞,亦或是“某残疾姑娘乐于助人”感动了沮丧中的你。
可以前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现在生活富裕了,这种情况反而变多了?
我把这些归咎于一点“素材缺失”。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会“素材缺失”呢?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学生的经历少,不像以前的学生一样,能真情实感写出自家的贫苦生活呀,奶奶年老还下地干活之类的。天天待在家里看手机,还想“足不出户看世界”,再多的感人事件,你都不出去看,还指望别人告诉你吗?还有一点更重要,现在的学生缺失发现美的眼睛,即使身边感人事件“一抓一大把”,他们也没有细心观察,写作文时只能“凭空”想个“真情实感”的事情来写。
应说还有一点,那就是上面的“把学生关在笼子里”。写秋天,似乎真的只有写落叶才写得精彩,学生不敢“创新”,只能继续写落叶的秋天了。难道那枝头仍绿的秋天就不是秋天了吗?就不是一道风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