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浪涛涛,乌云滚滚,一只只火把在焦黑的土地上闪烁,一枝枝断箭在草丛中苟延残喘。众目睽睽之下,项王举起沉重的宝剑缓缓地刺向自己,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也完成了他自己从凡人到英雄的升华。
面对死亡,人人都会有本能的恐惧。项王为何放弃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而乌江自刎?或许,他并不甘心就这样死去。毕竟他还没有一统天下,可似乎又是他自己促成了自己的死亡。
四面楚歌,击败的是项王的锐气与信心。围困多日,听到楚歌的那一刻,项王所有的心理防线崩塌了,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败局。帐内饮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曲词里满是对战场的留恋与渴望,项王或许没料到自己的举动引起了爱妾虞姬的情感共鸣,推杯换盏之间虞姬竟然拔剑自刎而死。虞姬的死亡让或许只是苦于战斗失利的项羽真正开始相信自己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左右侍臣的眼泪更是让项羽陷入了兵败人亡的悲壮氛围之中,此时的项羽要么在这军心动摇的营帐中坐以待毙,要么勉强带几骑人马强攻巧取突围,显然他选择了后者,可又有什么实质区别呢?失去了锐气与信心的队伍只是换个地方挣扎罢了。
非战之罪,只是项羽屈服于失败,安于失败的借口。出逃的项羽带着百余骑人马东逃西藏,没有计划部署,没有作战方针,整个队伍濒临失控的边缘,竟然还被一名田夫耍得团团转,宛如一盘散沙,并且很快又陷入了被围困的僵局。此时的项羽不仅没有去鼓舞士气,反而发表了“此天之亡我”与“今日固决死”的论调和壮语,更是坚定了他们是在垂死挣扎的判断,任由“非战之罪”思想蔓延,帮他们甩开了心中那块叫做“负罪感”的大石,没有负担的走向失败。
此时的项羽仍是那个骁勇善战的项王,一次驰骋便能让汉军披靡,一个眼神就能让赤泉侯人马俱惊。作战的能力并没有因为心态的改变而减弱,若是保持这种状态,暂时迷惑击退汉军,寻找更强大的外援,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项羽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没有目地的带着剩余的人马横冲直撞。
欲渡不渡,亭长撕开了残忍的真相。快战过后的项王沉浸在胜利的快感中无法自拔,来到了乌江岸边,面对生的诱惑,项羽一定有过纠结:自己仍拥有强大的能力,又对这场战争有着深深的眷恋,若渡河先求自保,一切皆有可能。这时的项羽定是想要渡江的,可亭长的一番话虽是好心劝告却深深伤了项羽的自尊心,让他意识到自己若是真渡了这乌江,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们不说,自己也将被笼罩在“失败者”、“败将”、“罪人”的乌云之下,接受良知与愧疚的折磨。自己何不就此长眠,陪着兄弟们一起?彻底释怀的项王豁然开朗,随即将宝马赠给亭长,面对投靠敌军的吕马童,“若为吾德”便是项王对他最大的讽刺,项王终于平静的面对了失败与死亡。
项羽或许并不是大众审美下的英雄,他鲁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放走了人生的宿敌,面对死亡它也害怕、犹豫。可他终究还是选择了自刎乌江,战胜了人类最原始的恐惧,选择大义与担当,成为了天地之中大写的人,书写了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