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口诵屈词,平展双臂,微风拂玄衣,纵身跃入海河。四川男子贾治勇连续四年的端午仪式令人称奇,同时也引来质疑。
庆祝传统节日、追思古人本值得鼓励,为生活添加仪式感也无可厚非。但为庆祝而庆祝,仅浮于形式,让追思之诚变质为娱乐之愚,便有误解传统节日内涵、误导大众之嫌了。
人人知道屈原之大名,但非全国人民都了解屈原的内在。志洁行廉,为国为民,投江之举是他面对谗谄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时忧愁忧思的外在体现。人们为他划龙舟、投肉粽,为他设端午以万世纪念,究其本源,是对屈原那可与日月争光之志的深深敬意,同时激励后辈提高自我修养,为志之所趋而砥砺前行。古代因伟人而立风俗,今人却仅因粽子、投江才知道伟人,甚至对伟人的认识粗鄙尚浅,这亦是文化传承中的悲哀。
投河悼屈原,首先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重,明知跳河之危险,却又为了几分钟的闹剧不顾安危“潇洒”一跃,这是对个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进一步说,这亦是对传统节日认识的肤浅,对于文化的浮躁态度。随着时代发展,全国文化素养水平有所提升,文化却是在步步走进生活。但也不乏有人只会玩梗,不懂其宗。文化不必刻板严肃,但打趣的同时绝不能失了敬畏。端午不必跳河,中秋不必奔月,真正使这一个个日子变得有意义的,是人们内心的真情,是在仪式中流传的精神。
正确认识传统节日,莫让仪式变为形式,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诚心胜千金,对于节日、伟人,比起模仿,静下心来,在文字中追寻往昔典故、相逢伟人、了解历史,在用心观察中体味民俗风情,领略仪式背后流动着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才不负先辈之奋斗,不负全民之同庆。毕竟,历史于现今的价值从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学习与激励。
面对闹剧,愿有更多的人在浅笑之余,少一份对个人的追究与评判,多一份反思与理性。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作为后辈的我们终将承担时代之使命,为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尽微薄之力,故行动起来,传承屈原的“皓皓之白”,为志所趋,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