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有个社团叫做文学社,她的名字叫『晨翼』,意为清晨展翅高飞的鸟儿。
此社团由初一和初二学生组成,初一的同学们才来了一个学期,而我们已经在此一年半。
今天在校最后一天,晨翼的校刊印出来了。社团群里全是初一的同学们在疑惑“我们什么时候去取校刊啊?”“去哪里取啊?”当老师回复今天下午就可以取时,他们非常激动地在群里回复,隔着屏幕就可以感受到满满的喜悦。
回想起当初,我拿到第一本载着自己的文章的校刊时,翻来翻去,是那么的激动、欢喜。现在手中拿着,竟然没有了这种感觉,只是觉得,很值得高兴,又有些习以为常。
可能,我当初的热情,渐渐被枯燥的生活磨掉了。
我总能从现在初一的孩子们身上探寻到自己的影子。青春期,初一到初二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毕竟初一的孩子还是小学刚刚毕业。他们时而天真,时而成熟。都很有思想。
记得新学期伊始,我偶然地当上副社长,社团招新的担子自然在压我头上。与好朋友一起贴了海报,做了宣传,在那个周四的社团活动课,我们三个满心期待坐在指定地点。没错,就是只有三个人。
现在初二的同学们在上学期(初一)基数就不多,到这学期见学习任务紧张,或是学校工作抽不开身,便纷纷退社;初三的学哥学姐一走,留下的也就三人。
那天有八个初一的孩子来了,他们一脸专注地填表,一口一个“社长”“副社”“学哥学姐”,我能问个问题吗?
我收表时,看到几个同学在“为什么要加入文学社”一栏上面不约而同写着:「因为喜欢」。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
喜欢文学的人不多,甘愿为她付出宝贵的自习课的人就更少了,自然文学社人很少,比不上魔方社、足球社人气高。可是因为有人喜欢,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知音,文学社永远不会因为人少而消失。
我们社团,说真的,有时候很枯燥。开展文学交流,玩诗词接龙、飞花令有意思,可也得抽时间谈论编辑校刊的各项事宜。又有初一的同学觉得无聊,一声招呼不打,便再也没有来过。
在我们又一次面临“人员危机”时,社团老师鼓励我们:“我们不排除有同学是因为觉得好玩儿来这里凑热闹,发现不好玩立刻退社。所以不要沮丧,继续开展活动。来这里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这儿是供热爱文学的人进来交流。”
初一,我在花花绿绿的海报前犹豫该选择什么样的社团,蓦然瞥见文学社团海报上的一句话:“我们热爱文学。”于是,我进来了。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们新同学的热情。
我们人少不假,但在的人是扎根在这里的。虽然我们失去了当初的热情,可初一的同学们现在个个朝气蓬勃,热情似火。
赵同学人小志气高,书籍推荐时,这位历史迷将关羽、刘备、曹操等人挨个讲评,头头是道。他在我们“人员危机”时像鲁迅在新文化革命上一样振奋,大声喊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动员,中流砥柱,否则文学社的未来堪忧!”
王同学酷爱小说,不但读评,而且好写。目前在他网上已经发了两万多字,令我们自愧不如。在我们征稿时,他投的小说篇幅长,情节引人入胜,一定是未来的一颗小说新星。
张同学每次参加活动,都带一本书,是个实实在在的书迷。她参加活动最积极,宣传社团很努力,也非常靠谱。她对我们说过:“除非社团解散,否则绝不退社!”那种认真,那种专注,总让我联想到当年的自己,但她比我更棒。
庞同学与张同学同班,宣传方面也帮了我们很大的忙。他爱写小说,说话时思想独特,打比方很形象,交流好书时会从许多角度来评析一本书。某天张同学说他提到了“退社”,他立刻反驳:“我说的是,‘退社,关我什么事。’”
……
初一的同学们,总能给我很多动力,许多感慨: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对于社团有许多新奇的提议,大胆的想法,还有似火的热情。这些我们都不一定比得上。
今天看到他们拿到我们一起编辑的校刊时,每个人都是左翻翻右翻翻,良久,不舍得放下。校刊《晨翼》没有稿费,但我们仍然愿意做。在执念文学的江湖上,我们愿张开我们还未长满的羽翼,在这里勇敢飞翔。
下个学期结束,初三的我们也会离开。但我相信晨翼文学社会让初一的孩子,让学校的未来焕发独特的、梦想的光彩。
没有人能永远保持热情,但永远有人充当热情的角色,激励我们这个团体不断向前。
晨翼,你好;青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