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资源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3-07-08 05:13:41 作者:会员上传

  篇一:湖南省水资源的现状和发展专题报告

  1 湖南省水资源现状

  湖南省位于长江以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总面积211829km2,主要属于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小部分属于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和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

  1.1 降水量

  全省多年平均(1956~2000年)年降水量1450.0mm,折合总水量3072亿m3。2004年全省年降水量1495.0mm,比多年平均偏丰3.0%。

  降水特征:降水在年内分配不均,据全省雨量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出现在3~6月或4~7月,其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4~9月为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降水在区域分布上是山区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及河谷、盆地。

  1.2 水资源量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682亿m3,见表1。湖南水系分布合理。湘西北有沅水和澧水,湘南、湘中有湘水,还有湘中偏北的资水,还有闻名于世的洞庭湖 “四水”延伸到每一个地区,洞庭湖发挥着巨大的调蓄作用,这种格局在水的开发利用上具备很大潜力。地下水资源量392亿m3,扣除两者间的重复计算量,水资源总量1682亿m3。发源于外省而流入湖南省的河流积水面积57980 km2,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54亿m3,这部分水量在四水上游,如果有工程措施,就可以加以控制和利用。另外,长江水通过淞滋、藕池、太平、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流入洞庭湖,多年平均水量923亿m3,这部分水量多为汛期洪水,不仅无利,反而对洞庭湖的堤垸安全构成威胁。

  表1 全省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水系名称 湘江 资水 沅江 澧水

  洞庭湖区及其他河流

  鄱阳湖 珠江 全省

  流域面积 (km2) 85383 26738 51927 15505 26741 688 5117 211829

  多年平均(1956~2000)年 径流量 (亿m3) 696.1 232.6 398.2 133.4 165.6 8.0 48.4 1682

  径流深 (mm) 815.3 869.9 766.8 860.4 625.4 1162.8 945.9 794.2

  据2004年全省水文站实测资料水平衡分析,2004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647.6亿m3,由于前期土壤干旱,致使径流系数偏小, 产水量比多年平均偏枯2.1%。

  径流的年内分配受制于降水的变化。据全省资料统计,汛期(4~9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左右,部分地区高达80%以上;枯季12月至次年2月的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多年平均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5%左右,部分地区高达70%以上;连续最大四个月径流量出现的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在4~7月,而澧水大部分地区推后一个月,5~8月,湘水有少部分地区在3~6月。湖南省水资源具有年际、年内变化大,丰枯交替,连丰连枯,地区分布不均的特点,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降水的年际变化是影响径流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据全省水文代表站历年资料分析,年径流变差系数的地区变化趋势与降水相似,年径流变差系数要比年降水变差系数大, 全省在0.2~0.45之间。

  1.3 水环境状况

  根据2004年湖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在全省主要江河上布设的83个水质监测站(监测河长3539.9㎞)资料,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评价结果见表2,全省优于Ⅲ类水质河长比例较上年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有粪大肠菌群、氨氮、挥发酚、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镉等。

  表2 湖南省2004年河流水质状况

  水系名称 湘江 资水 沅江 澧水 洞庭湖区 洞庭湖水系

  干流 支流 干流 支流 干流 支流 干流 支流 油港河 汨罗江 合计

  评价河长 551.6 982.4 311.2 151.9 343.0 731.3 178.5 171.5 25.5 93.0 3539.9

  全年期分类河长

  Ⅰ类

  Ⅱ类 69.5 231.5 208.7 151.9 106.0 188.0 95.0 171.51222.1

  Ⅲ类 242.6 441.0 74.9 75.5 298.3 83.5 25.5 93.0 1334.3

  Ⅳ类 19 72.5107.5 189.0 388.0

  Ⅴ类 76.9 27.5104.4

  劣Ⅴ类 143.6 237.4 27.6 26.5 56.0 491.1

  2 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相应也不均匀,加上控制手段标准不高,因此,一方面主汛期洪涝成灾,水资源难以利用;另一方面冬春或夏秋连旱、农村饮水困难时有发生,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湖南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2.1 洪涝灾害日益频繁

  湖南省由于地理气候特殊,江湖关系复杂,防洪标准太低,人口密度较大和生态系统破坏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年年发生,并且呈现出如下特征:

  (1)洪涝灾害的重现期越来越短。以洞庭湖区为例,在1860年即藕池口溃口之前,湖区发生较大洪灾的重现期是80~90年;在1860~1949年期间,湖区发生较大洪灾的重现期是20~30年;在1950~1989年期间,湖区发生较大洪灾的重现期是10年左右;而进入90年代以来,湖南省大的洪涝灾害不断发生,重现期为1.5年左右,洪灾损失十分严重。

  (2)人类活动不断影响和加剧洪水灾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尽管投入了巨大财力,大量进行了减轻水灾危害的工作,但是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了洪水的潜在损失。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和财产数值提高,在相同的致灾强度下,损失必然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不适当的土地开发,势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很可能即使是小流量的洪水,也会造成区域洪水灾害。因此,随着经济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对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3)防洪减灾任重道远。湖南省已建大型水库中防洪能力最高的柘溪、五强溪水库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洞庭湖区堤防标准仅为5年一遇~1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仅为5年一遇~20年一遇,四水干流沿岸农田堤防标准仅为5年一遇左右。三峡工程修建后,长江中游的防洪形势将大为改观,可将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一般年份可不分洪,遇1996、1999年洪水,可将长江中游沿线的水位降到控制水位以下。但是,遇1954年洪水,城陵矶附近地区仍要分蓄洪水200亿m3以上。遇1860年、1870年特大洪水即使有三峡水库的调节,城陵矶地区的分蓄洪量将超过500亿m3。况且,三峡水库不能解决四水本身的洪水问题。

  2.2 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据统计分析,特大旱年平均15年一遇,大旱年平均4年一遇,中等旱年平均3年一遇。从这几年的干旱情况看,主要特点是:出现频率高,旱情发展快;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经济损失重,社会影响大。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根据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对全省水资源供需的预测,近期水平年为2005年,远期水平年为2010年,供需保证率分别采用50%、75%、90%三种频率,分别代表平水年、中等干旱年和特殊干旱年三种情况,供需平衡分析结果为:

  2005年:在平水年(50%)情况下,预测缺水量10.06亿m3,余水量46.50亿m3;遇到中等干旱年(75%),预测缺水量41.88亿m3,余水量17.09亿m3;如遇特殊干旱年(90%),预测缺水量98.82亿m3,余水量9.93亿m3。

  2010年:在平水年(50%)情况下,预测缺水量12.87亿m3,余水量42.06亿

  m3;遇到中等干旱年(75%),预测缺水量46.43亿m3,余水量15.94亿m3;如遇特殊干旱年(90%),预测缺水量104.69亿m3,余水量3.26亿m3。

  从对缺水率(指不同水平年75%的保证率情况下,缺水量与需水量之比)的分析情况看,按缺水率小于等于10%,为轻微缺水,缺水率在10%至30%之间,为缺水,缺水率大于等于30%,为严重缺水标准。根据上述预测,全省2005年缺水率为10.42%,2010年缺水率为10.96%,介于轻微缺水与缺水之间,但是,各地区余缺水差异较大。

  (2)洞庭湖区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日益明显。随着江湖关系的演变,特别是下荆江3处裁弯后,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该地区的冬春缺水日益加剧,尤其是藕池河中、西支和虎渡河流域,原来的长年洪道已变成为季节性的河道。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由于三峡水库的建成运用,上述径流量减少的程度还将加剧。

  2.3 水质污染严重

  水质污染较严,局部河段水环境恶化,湖南省主要河流天然水质较好。但由于人口增加,工农业迅速发展,导致水质下降,特别是枯水期,工业和城市集中的河段水环境明显恶化。

  据湖南省水环境检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全省3540 公里监测河段中,全年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2556公里,Ⅳ类及Ⅳ类以上水质标准的河道长达984公里,受污染河段主要位于城镇区域。污染河段主要是粪大肠菌群、氨氮、挥发酚、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镉等项目超标。这表明湖南局部地区水资源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水资源环境质量状况并没有得到什么改变。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湖南29个建制市共60个自来水厂的城市公共供水水源水质状况依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28个自来水厂的供水水源地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资源Ⅲ类水质标准,主要表现在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卫生学指标粪大肠菌群普遍超标。湘江流域中下游一般性化学指标铁、锰和毒理学指标镉超标严重。长株潭地区供水水源地达标率更显偏低,占全省未达标供水水源地数三成以上比例。

  2.4 水土流失仍然严重

  湖南地表主要以红壤土、紫色土为主,其具有质地松散、抗蚀能力差的特点,加之历史上长期乱砍滥伐和近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遥感调查显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约4.03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9.07%。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方面导致土壤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使地表水体的含沙量过高,水质下降,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淤积河道湖泊。

  2.5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低

  在使用水资源方面,浪费现象比较普遍。就工业用水而言,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到30%,产品单位耗水量较大。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以上。传

  篇二: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

  前 言

  湘江是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湖南的母亲河。流域地处长江经济带与华南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区域内城镇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

  达、人文厚重、交通便利,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区。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近年来流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问

  题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大。为探索流域科学发展路径,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区域协调的美好家园,打造“东

  方莱茵河”,支撑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根据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

  要求和《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特制订本规划,作为指导流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以及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为湖南境内降雨汇入湘江的区域,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包括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永州、娄底、邵阳、

  岳阳等9市67个县市区,面积8.5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

  湘江流域范围(9市67个县市区):

  长沙市: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

  株洲市:荷塘区、芦淞区、石峰区、天元区、株洲县、攸 县、茶陵县、炎陵县、醴陵市 湘潭市:雨湖区、岳塘区、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

  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耒阳市

  常宁市

  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资兴市

  永州市:零陵区、冷水滩区、祁阳县、东安县、双牌县、道县、江永县、宁远县、蓝山县、新田县、江华县

  娄底市:娄星区、冷水江市、双峰县、涟源市

  邵阳市: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新宁县

  岳阳市:湘阴县、汨罗市

  第一章 规划背景

  湘江流域是湖南发展的核心区域和黄金地带,既拥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广阔发展前景,也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湘江在湖南境内干流全长670公里,拥有大小支流1300多条,年平均径流量722亿立方米。整个流域属于太

  平洋季风湿润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资源禀赋优良,矿产丰富,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54.4%。

  图1 湘江流域范围图

  2.经济社会现状。湘江流域是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集中区和引领区,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

  已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化工、钢铁、有色冶金、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220

  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842亿元,人口总量3774万人,分别占全省的76.7%、82.2%和57.3%,城镇化率47.2%。

  第二节 问题挑战

  从自然条件看,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较多,影响流域发展;从发展水平看,流域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重化工业

  比例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欠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明显,公共服务差异较大等问题亟待改善;从资源环境看,流域资

  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重金属污染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体制机制看,流域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

  立,上下游联动协作机制有待形成,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从宏观环境看,转变发展方式的

  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低碳产业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湘江流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湘江流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国家赋

  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权利,为湘江流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湘南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为湘江流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流域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顶层规划引导、生态环

  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突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防灾减灾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特色城镇体系、两型产业体系、综合交

  通体系和历史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主动对接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湖南的黄金水道、产业主轴、文化长廊、

  生态家园,构建长江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东方莱茵河”,为全国内河流域地区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实现流域居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稳步推进流域开发,改善居民生活条

  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流域有序发展。

  空间优化,城乡协同。立足流域资源禀赋特色,优化流域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力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加快空间资源、城乡

  资源共享互补,以城带乡,构建流域新型城乡体系,逐步实现流域空间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优先,人水和谐。坚持保护为主,强化生态修复,减少人为破坏,维护自然山水地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好湘

  江与洞庭湖、长江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标本兼治,综合开发。坚持点源、面源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配套,保护、开发和治理相统一,注重源头减污,实

  施生态、防洪、农业、航运、发电、供水、旅游等有机结合的综合开发,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科学进行功能分区,形成明确功能定位,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率先建立生态文明

  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人水和谐相处的流域科学发展模式,建成健康湘江、富庶湘江、和谐湘江和丰盈

  湘江。

  健康湘江。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加快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建设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流域生态带。到2020年,流域单位

  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大幅降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分别达95%和100%。

  富庶湘江。着力提高发展水平,加快流域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全面提高经济总量、均量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经济发

  达、生活富裕的流域经济带。到2020年,流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2100元,人均财政总收入64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2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00元。

  和谐湘江。加快流域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安居乐业、幸福文明的流域宜居带。到2020年,流域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25%以上,城乡三项保险参保率达100%。

  丰盈湘江。综合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加快河道整治和航电枢纽建设,提高可用水量,建设水量充沛、水运发达的流域交通带。到2

  020年,流域水运货运量占综合运输货运量的15%,千吨级以上航道里程达717公里,总用水量185亿立方米。

  表1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主要目标表

  注:1、主要数据来源于统计测算或专项规划。

  2、表中[]表示五年累积数据。

  第三章 空间格局优化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明确主体功能定位,优化空间结构,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清晰、集约、高效、和谐的流域空间开发新格局,打造以

  流域为特征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区。

  第一节 空间格局优化

  1.构建以“一核四极四轴”为主体的城镇空间格局

  以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核心,以衡阳、郴州、永州、娄底等四个次级中心城市为支撑极点,以京港澳、娄邵永、潭娄邵、衡永等

  四条交通走廊为轴线,着力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实现核心带动,极点联动,轴线辐射,网状发展。

  2. 构建以“一圈一区一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

  以基本农田为基础,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圈、娄邵衡永丘岗节水农业区、南岭-罗霄山山地农业带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引导优

  势和特色农产品适度集中发展,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3. 构建以“三屏五库十一廊”为主体的生态空间格局

  以南岭、幕阜-罗霄山、雪峰山等自然山体为生态屏障,以东江湖、水府庙、株树桥、欧阳海和涔天河五大水库为重要水源地和湿地,

  以湘江干流及其十大主要支流潇水、舂陵水、蒸水、耒水、洣水、渌水、涓水、涟水、浏阳河和沩水为生态廊道,构筑山体、水体、农

  田与湿地相连的生态空间格局,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维系流域水体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图2 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空间格局图

  篇三:湖南省郴州市水资源情况调查报告

  湖南省郴州市的水资源总量:地表、地下水资源总量207.06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9.9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0.74%。

  一. 地表水资源量:郴州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503.7毫米,比全省平均值多71.3毫米,为全国多年平均值的2.28倍,为世界大陆多年降水量的1.35倍。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291.62亿立方米,产生径流总量160.6亿立方米,加上外来客水19.32亿立方米,年径流总量179.92亿立方米,其中湘江水系138.06亿立方米,珠江水系33.81亿立方米,赣江水系(鄱阳湖水系)8.05亿立方米。

  二. 地下水资源量:全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56.177亿立方米,可开采量27.14亿立方米。其中地热水出露天然泉点38处,年自流量0.23亿立方米。

  三. 人均水资源量:2003年统计,全市人均水资源量3734立方米,比全省人均值2999立方米多735立方米,比全国人均值2167立方米多1567立方米。

  四. 水利工程可供水量:水利工程总供水量81.8638亿立方米。其中水库可供水量69.2428亿立方米(大型水库可供水量54.9303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可供水量9.7459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可供水量2.9481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可供水量1.6185亿立方

  米)。山塘可供水量2.431亿立方米。引水工程可供水量7.40亿立方米。提水工程可供水量2.79亿立方米.

  另外,郴州市辖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资兴市、宜章县、永兴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十一个县(市、区)。2005年底统计,登记注册水库921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29座、小一型水库135座、小二型水库754座。水库总库容107.9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8.67亿立方米。山塘89471处,总蓄水量2.43亿立方米。大型水库总库容97.0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9.95亿立方米。中型水库总库容6.1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1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总库容2.9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31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总库容1.7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40亿立方米。

  1、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水土流失有多种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8、水土流失容易破坏地面完整

  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例如,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沟头每年平均前进3米左右,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从飞机上向下看,许多地方一半左右的地面都变成了沟壑。据黄土丘陵区许多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沟壑长度就有3~5公里。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境内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崩岗,也有类似的情况。破坏地面完整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9、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衰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暴雨中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都同时流掉,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群众生活贫困。例如,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治理前一般每年人均粮食只有250~300公斤,灾年甚至颗粒无收,靠国家从外地调进粮食救济。

  10、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降低了这些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在沟道中兴建的近3000座小水库,大部淤满失效,被迫改作坝地使用。四川省龚嘴水电站库容3.6亿立方米,原设计为蓄水发电,1976年建成,1987年已淤满,改为径流发电。河北省庙宫水库,库容1.83亿立方米,1960年建成,1988年已淤积9650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53%。辽宁省兴修的733座小水库中10年左右已有106座淤满报废。广东省梅州市兴修的3.5万多座山塘和370座小水库,到80年代后期已分别淤积31.6%和61.5%,其中505座山塘库容已全部淤满报废。据1990年初步统计,全国各地由于水土流失损失水库和山塘库容历年累计在200亿立方米以上,按每立方米最低造价0.5元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至于因减少灌溉面积和发电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应是损失库容造价的2~3倍。

  12、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

  我国许多地方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都是由于上中游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每年汛期(6~9月)暴雨过程中,山区、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从漫山遍野汇集到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汇集到河道的支流和干流,形成来势凶猛的洪水,淹没田地、村庄、城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水土流失加剧洪水威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淤积在河流下游河床,使河底一年年抬高,减小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洪水就向河流两岸漫溢,造成巨大灾害。这种情况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由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以致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4~10米,形成“地上悬河”。汛期洪水奔腾咆哮在两岸大堤中,踞高临下,十分危险。建国前2500年中,黄河大堤曾决口1500多次,每次决口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1933年8月,黄河大堤决口,受灾面积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7亿元(银元)。

  建国以后,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分别发生特大洪水,情势十分危急。中共中央号令数十万解放军和当地人民群众奋力抢救,才转危为安。这一沉痛的教训,为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为了保障河流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在上中游山区、丘陵区搞好水土保持。

  16、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陡坡开荒种粮前一二年产量还可以,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

  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有些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这种现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严重。

  17、水土流失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

  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1)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等四项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坡陡、暴雨、土松、无植被),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

  (2)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可以使四种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人类合理的经济活动可以使四种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22、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中下游以及福建、浙江、海南、台湾等省。红壤总的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约100万平方公里,水蚀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水土流失程度较高而分布范围最广的地类。本区的水土流失,除一般面蚀与沟蚀外,还有“崩岗”这种特殊的流失形态。面蚀主要产生于坡耕地和荒坡。坡耕地的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加剧。一般每年每公顷的土壤流失量,5~10度坡地为15~30吨,15~25度坡地为45~75吨。荒坡有灌草等植物覆盖的,一般流失轻微,许多地方由于铲草皮作肥料,破坏了地面被覆,致使水土流失剧增。

  在四川和重庆的丘陵区、湖南的沅水和衡阳地区、江西的赣南地区,以及广东的南雄、兴宁,贵州的章赫等县,分布有大量的紫色页岩地区,其水土流失特点与红壤丘陵区相同。

  23、南方石质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

  我国南方石质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个省(区),以及甘肃、陕西两省的南部,分布范围共约9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从危害特点看,一是石灰岩山区的坡耕地的“石化”,使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降低,威胁着当地农民的生存,以贵州、广西两省(区)分布最广;二是泥石流多发区,对沟口和下游危害剧烈,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的接壤地区。

  25、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我们的对策就是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即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治理措施,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为水和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流失以后,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土壤日益瘠薄,农作物产量降低,造成群众生活困难;同时,从山坡、沟壑流失下来的水和土汇集到江河,形成洪水和泥沙,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山区、丘陵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也为了减轻江河的洪水泥沙危害,必须大力开展水土保持。

相关推荐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调查报告推荐

    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是时代的号召。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明,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正处于青春美好时期的大学...

    城镇化调查报告精选

    一、概述  十八大后,我国城镇化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虽然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解决当前的...

    关于市民诚实守信的调查报告参考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XX市  调查内容:关于市民诚实守信的调查  调查方式:记者采访调查  20xx年,由XX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成的课题组,对上海...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调查报告精选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妇联组织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应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

    苏州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精选

    毕业生就业牵动千家万户。来自苏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共接收各类毕业生37486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学历层次大幅提高。去...

    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范文两篇

    篇一:关于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

    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防火设施调查报告参考

    一、图书馆基本情况:  (一)图书馆四周概况:  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地处交通大学校园中部,为东西朝向大楼,其东面正对实验馆,南面正对男生第四寝室,西面正对学...

    关于LED市场调查报告

    LED产业是一个节能降耗的朝阳产业,目前因为诸多因素LED照明还远远不能完全的替代普通照明。自次贷金融危机以来,人们更加关注身边的节能减耗,加上政府对节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