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调查报告范文4篇

时间:2023-07-08 02:53:20 作者:会员上传

  一、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30年来,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说,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从降低生育水平转移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低生育水平面临差较大的反弹压力。同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下降的空间非常小。而人口基数比较大,即使是在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未来十几年全国人口每年仍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伴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到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新的人口问题,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离岗职工日薄西山日趋复杂,未婚青年怀孕甚至非法生育时有发生,老龄人口日渐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等,为此,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的新机制。

  (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一九九二年,党的xx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势头影响到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当然也会影响人口再生产的整个过程。随着社会、政治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管理机制,对短期内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效果突出,但对长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需要探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得心应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则不很适应。因此,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中,对现行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实施综合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身发展,需要实行综合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长期以来,各地计划生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不断改革。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而是把改革从局部向整体拓展,由单项向综合深入,将宏观政策向微观政策机制落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也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综合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任务来进行。

  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即“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从工作机制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五句二十个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完备,执法公正,监督有效,管理科学,调控有力,方便群众”。村(居)民自治是基础,要切实下移工作重心,建立以村居为主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实现村居一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优质服务是手段,要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着重做好以技术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实现“宣传教育服务科学、实用、乐于接受,科学技术服务安全、适宜、体贴入微”。

  政策推动是关键,要建立完备的调控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努力建立全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综合治理是核心,各级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做到“全社会树立综合治理意识,党委、政府做到综合决策,各级各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社会经济人口实现综合发展”。

  综合改革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制度性。一是综合改革以“综合”为改革思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有别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历次单项管理机制的改革或某些具体措施的改革。如:1995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1999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XX年国家计生委启动的“关爱女孩活动”等等,都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综合改革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考核评估监督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当然也是对以前历次单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总结和提升。二是综合改革以建立“新机制”为目标,具有制度性的特点。这就有别于1983年国家计生委总结的“三为主”方针,也有别于1994年国家计生委推广的“三结合”经验。综合改革使这些工作方法,工作途径等宏观性的东西具体化、制度化,从而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工作机制中。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这种新的工作机制一旦建立,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领导人或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新时期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保证,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句口号,是一个标签,是一种政治时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贴;二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个筐,它涵盖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什么就装什么;三是认为综合改革是新瓶装旧药,无非就是把以前的改革和提法重新包装一下;

  四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场运动,是一段阶段性的工作,时间到了,运动就结束了。

  (二)工作态度上出现的问题:一是“不动”,有的地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强调人口形势严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大,工作基础不好,没有精力开展综合改革,或者强调人口形势比较好,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工作效果比较明显,没有必要开展综合改革;二是“被动”,有的地方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综合改革没有计划,没有部署,也没有检查,上级来了就汇报,上级催了就写,推一推动一动,或者满足于召开一个会议,成立一个小组,下发一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三是“盲动”。有的地方虽然热情很高,没有计划,没有方案,没有目标,不了解综合改革的要求,不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又不了解工作实际情况,凭热情、凭印象、凭想象进行综合改革。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一是满足于试点,没能在面上推开;二是满足于解决具体问题,没能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三是满足于某一个方面的改革,没能扩展到整个机制的创新。

  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一)要广泛宣传。综合改革不是关起门来搞改革,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组织各个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上下配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群众参与改革的平台。既要大力宣传本地的综合改革工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总结推介突出的典型和成熟的经验,向外界展示综合改革的成就,又要大力宣传介绍外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善于博采众长,把外地的成功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降低综合改革的成本,加速综合改革的进程。

  (二)要继承创新。综合改革绝非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要认真总结过去形成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加以整合和提升。要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让计划生育工作影响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凭经验、拍脑袋,盲目冒进,急于求成。要坚持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循序渐进,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巩固已有成果,又要注意新的探索。

  (三)要积极稳妥。要用综合改革统领并推进整个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把改革与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做到在稳定中抓改革,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来决定综合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改革方案一定要思路清楚,便于操作,摊子不能铺得太大,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千万不能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

  (四)要循序渐进。综合改革是新生事物,是探索、是创新,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遵循,但也不能信马由疆,盲目行动。必须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具体的综合改革项目文本,按照项目文本的内容,实施步骤稳步推进,再通过改革实践丰富和完善项目文本,做到规范操作,有序推进。

  (五)要保障经费。各地要对综合改革的项目进行科学预测,年初财政预算时要增设综合改革项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特别是涉及到育龄群众利益的改革项目,既不能因经费紧张而草率取消,也不能在没有经费渠道的情况下盲目上马,要量力而行,取信于民,建立推动综合改革的投入保障机制。

  (六)要加强评估,建立完善科学系统、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按照综合改革项目文本设置的目标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综合改革健康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减少考核层次、次数和内容,把基层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为综合改革松绑。综合改革的情况要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创建优质服务单位的重要举措,鼓励基层自觉实行综合改革。

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报告:对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分析和思考

  XX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对xx市范围内的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分析和思考

  班别:xx 姓名:xx 学号:xx

  摘要:通过对xx市范围内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信息。并分析信息,浅谈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影响因素,老年人口腔保健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知识宣传措施,为相关部门往后的口腔医疗卫生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关爱老人,感谢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之际,以实际行动向国家和社会以及曾经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老年人献礼。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保健,护理

  炙热的七月,骄阳似火。我们暂别象牙塔,怀揣着火一般的热情来到武鸣县开展以“弘扬医学精神,奉献服务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及我校建校55周年,赋予了此次社会时间更深刻的意义。忆往昔峥嵘岁月,传当代革命精神。

  本次社会实践围绕xxxx市老年人这一群体,从老年人对口腔护理的认知程度及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出发,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xx市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常见口腔疾病的防治措施、口腔护理的认知程度及口腔健康教育的需求,分析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从而将得出的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以利于加快并逐步完善当地的口腔医疗卫生的建设,促进当地的平衡发展,并以此向曾经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老年人献礼。

  一.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简析

  世界卫生组织给“口腔健康的标准”下的定义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龈色泽正常,无出血现象。然而,调查显示xx市范围内的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堪忧。在曾经患有或目前患有的口腔疾病调查中,41.96%的受调查者患有蛀牙;65.50%的受调查者有牙齿松动、缺损现象;51.28%的受调查者存在牙疼现象;24.71%的受调查者有牙龈出血现象;30.30%的受调查者出现牙齿发黄现象 ;18.41%的受调查者存在口腔异味现象21.68%的受调查者患有牙周炎;6.06%的受调查者患有牙髓炎;仅有13.05%的受调查者认为自己没有口腔疾病。许多老人牙齿缺损严重以至影响进食,只能依赖假牙。

  以小见大,可见我国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普遍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健康的标准”,情况不容乐观。

  二.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因素

  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好坏不是天生注定的,口腔健康的保护和破坏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调查显示影响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1. 个人因素

  第一,生活习惯。保持口腔的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老年人唾液分泌量减少,使口腔内的生理冲刷、自洁作用减弱,造成抵抗力下降,应坚持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在本次调查中做到早晚刷牙的受调查者占总人数的50.12%, 52.45%的受调查者有饭后漱口的习惯。另外,还有将近半数的受访者没有达到早晚刷牙和饭后漱口的要求。

  第二,饮食习惯。健康的饮食习惯对老年人保持口腔的健康尤为重要。人到老年牙釉质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其中磨损严重者,牙本质暴露,可出现对冷、热、酸和机械性刺激敏感。这时候就应该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应少食或不食过硬、过冷、过热、过酸或甜的食物。本次对受调查者饮食喜好的调查中,喜好甜食者占55.71%;喜食酸食者占34.03%;喜好坚硬食物者占 18.41% ;喜好辛辣食物者占 26.81%喜好冷冻食品者占 21.68%(可多选)。可见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没有达到保健要求。

  第三,口腔保护意识。健康的牙齿是幸福晚年的保证。老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口腔保护意识。口腔保健意识包括常见口腔疾病预防紧迫性,定期检查与早防早治的必要性,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性。[1]然而在本次调查中81.35%的受调查者认为口腔健康很重要,却只有17.02%的受调查者在口腔出现问题后选择立即就医。另外有78.55%的受调查者从没做过口腔检查。可见,当前老年人对口腔保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2.社会因素

  第一,家庭经济因素。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他们的晚年可能不再那么能干,有时候更像是个孩子,这时候的他们更多的是依赖子女。然而,在我们进行调查的村子里,绝大部分老人是留守老人,xx市内的两个养老院里的老人多数也是子女不在身边。子女甚少主动带他们检查身体,他们常年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和照顾,甚至存在悲观心态,不再关心身体健康状态,而口腔问题就是最容易被疏忽的健康隐患之一。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影响了老年口腔疾病患者的主动就医。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口腔健康知识需要社会的宣传和推广。我国日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作为社会一个大的群体,其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69.23%的受调查者从没听说过口腔护理,另外34.97% 的受调查者表示不清楚从什么途径获取口腔护理知识。同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46.39%的受调查者非常希望获得口腔护理知识,23.31%的受调查者一般希望获得相关知识。可见当前有关老年人口腔护理知识的宣传力度过去薄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分析和思考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现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难题。面对不容忽视的现状,我们首先要明确老年人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三.老年人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口腔健康是反映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口腔疾病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口腔疾病会引起其他疾病

  第一,心脏疾病。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毒素可侵入血液,加重或引起心脏疾病。研究证实,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急性发作或总死亡率显著相关。

  第二,呼吸道疾病。口腔疾病与各种吸入性肺炎相关性较强。肺炎80%的诱因是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细菌的分泌物。

  第三,糖尿病。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且互为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口腔病变,牙周病发病率高,病变损害严重且进展更迅速。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显差于无牙周疾病的患者。

  第四,胃肠道疾病。消化道溃疡是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口腔中存在大量这种细菌,肠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药物很容易清除,而牙菌斑中的却难以清除。

  第五,脑血管疾病。牙周炎作为脑卒中的危险因子大于吸烟,而且独立于其他已知的危险因子。有报道表明,25%的脑卒中患者有口腔感染,而对照组中只有2.5%。[2]

  正所谓“病从口入”,口腔疾病不容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寿命。

  2. 口腔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第一,影响面容。口腔颌面部在人体美学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着窗口作用,是最能代表人形象的特征之一。健康的口腔可以让人拥有健康的微笑,在社交场合更自信。然而,口腔疾病导致的面部不对称、各种牙颌畸形、牙周炎及牙齿缺失等,影响了面部的协调和美观。

  第二,影响发音。老年人牙齿缺损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现象,这给老年人的生活也带来了不便。牙齿是发音最主要的辅助器官,一旦牙齿存在缺损,特别是前牙缺损时,不仅说话费力,而且发声也不清楚。这是因为舌尖失去了原有的发音定位标志,气流经过的路线中少了一道控制的关口,所以说话听起来就像漏风一样。影响了老年人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

  第三,影响心理。口腔疾病还常常会引发一些心理乃至社会问题,有些口腔疾病所造成的问题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口腔疾病引起的面部问题常常让患者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牙齿缺损,口臭等问题经常造成一些人的社交障碍,久而久之变得封闭自卑,影响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另外,一些老人常常因为疼痛难忍无法进食而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由此可见,老年人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老年人有必要重视口腔健康,而我们社会也有必要为老年人口腔健康做出贡献。

  四.浅谈推广老年人口腔护理知识的措施

  调查显示,老年人的口腔护理知识严重匮乏,我们的老年人口腔护理知识宣传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刻不容缓,在人群中推广和宣传老年人口腔护理知识势在必行。

  老年人口腔护理知识宣传重在目标细化,确保适宜措施针对老年人这一特定人群制定特定的目标。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以间接方式传播传播老年人口腔护理知识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1.大众媒介

  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传播口腔保健信息,反复强化公众已有的口腔卫生知识,大众传播渠道其优点是覆盖面广,能较快地吸引公众注意力,使之集中到有待解决的口腔健康问题方面。大众媒介是口腔健康教育的强有力的工具。其目标人群数量多,信息完整且影响巨大。

  2.视听手段

  包括光盘、幻灯片、挂图、电影、录像等。视听手段常局限在小群体内,环境空间远不如大众媒介大,但其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可反复来回播放。适用于教授某种技能,对其他健康教育活动如课堂教育、讲演、小组讨论、游戏等,起重要的补充、强化作用。

  3.多元化手段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多元化的宣传教育方法,如:利用就诊时的个别交谈;制作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小册;小型专题讨论会;举办讲座,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现场示范,让听者亲自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具体的技能……[3]

  最美不过夕阳红,最美的花是老人脸上绽放的菊;最美的笑容是夕阳下老人安详慈爱的微笑;最美的画面是老人开怀的大笑……

  健康的牙齿是老年人幸福晚年的保证,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承载着太多老人的贡献,社会的和谐离不开老年人群这一庞大的群体。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之际,正是我们社会回报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老功臣之时。发展健康老年人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慧玲 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需求与护理工作思路

  《中国民康医学》XX年14期

  [2]黎昌政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有重要影响 库尔勒晚报 XX年07月03日

  [3]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区中老年人口腔保健中的实施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8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XX)-11-267-02

城镇贫困人口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xx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xx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多,整体素质差。贫困人口由于知识贫乏,文化水平低,现代科技意识、商品意识不强,自给自足思想严重,再加上大多体弱多病,劳动能力弱,外出务工受限,发展产业项目受限,创收门路非常有限。三是财政投入强度偏低,扶贫成效巩固较难。国家扶贫项目覆盖面偏小,资金投入较少,如今年连片开发的三个贫困村,每村100万元的资金量,50%用于贫困户的产业扶持,3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村容村貌整治。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资金只有50万元,只能用于贫困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年的扶贫结束了,扶贫成效并不明显,一旦没有了国家的支持,现有的成果将很快恢复原状,更难以巩固提高。

  城镇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部分企业倒闭,下岗职工增加,并且这一群体大多年龄偏大,职业技能不符合社会需要,再就业难度大,无收入来源。二是城区失地农民,从业难,生活无来源。三是部分家庭因灾因病致使家庭负债,生活困难。

  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贫困人口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城乡贫困人口扶贫优惠政策,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工作,使扶贫、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xx-xx年,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93.08万元,共启动实施扶贫重点村72个,农村安全饮水9处,集雨窖灌3394眼;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931户4291人、危房改造78户355人;投放扶贫贴息贷款6390万元,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1个,投入社会扶贫资金3146.84万元;组织培训转移输出贫困户剩余劳动力1036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万多人次,这些有效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全县贫困人口由xx年的2.63万人下降到 0.478万人(按1196元贫困标准)。二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城镇居民截至目前共有xx户,5240口人纳入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占城镇人口的3.1%。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8万元,实现了困难居民保障全覆盖,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开展了各项救助工作,临时救助126人,发放救助金41.8万元,大病救助121人,发放救助金72.2万元。积极组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家政培训,组织引导无业居民再就业。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自然条件差是我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工作决策、安排资金项目时,首先要优先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电、路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基础。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同时,加大小额信贷、互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解决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

  2、实施移民扶贫,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人口居住条件。对那些自然资源匮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人口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市上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移民搬迁必须向县城、重点镇、社区集中,而我县重点镇、社区主要集中在塬面乡镇,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川道乡镇,计划在洛河峡谷地带规划一些社区,把移民搬迁的重点向川道社区辐射。

  3、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教育扶助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贫困农民发展生产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对贫困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或提供助学贷款,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促使贫困家庭子女改变命运,真正解决低收入家庭的脱贫问题。

  4、创造条件拓宽城镇贫困居民的就业渠道。一是招商引资创办工业企业,使下岗职工、失业青壮年开创优惠政策进入厂矿企业工作就业。二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组织培训,使无业人员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劳务输出。三是对确无劳动能力的,做好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

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与老龄事业发展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为了解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市政协于近期组织调查组,就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定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的人口结构称为“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称为“老龄社会”。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XX年11月,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截止到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7%。我市相对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人口老龄化发生时间更早,发展速度更快,最近十几年,本市人口总量连续负增长,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9.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三是养老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市有各种养老机构82处,总床位1.3万张,占老年人口总数不足2.7%。该比例离欧美地区5%—7%的水平相距较远,现有养老设施在数量上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另外,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2020年—2050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发浪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 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资源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二是建立专业队伍。有计划地在高校、职业院校、中等技校增设养老服务的相关专业和课程,为服务老龄人群打下良好基础。经劳动部门批准,有关机构和单位可以开展养老服务培训业务,利用专业培训班、社区学校等形式,加快培养社会义工、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人员素质,定期进行养老服务工作专业教育、在职教育,走老年社会服务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之路。同时推动志愿者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民政部门组建以医疗机构和志愿者为主的家访服务队,重点对高龄老人、残疾老人定期进行保健知识传授和辅导。重视预防体系建设,使只需生活护理的老人从医疗体系中剥离出来,让医疗保险制度起到应有的实效,节约医疗资源。

相关推荐

    计算机调查报告4篇

    第一 真诚  你可以伪装你的面孔你的心,但绝不可以忽略真诚的力量。第一天去服务部实习,心里不可避免的有些疑惑:不知道师傅怎么样,应该去怎么做啊,要去干些什么...

    2019年大学生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又难忘的实习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

    实施河(湖)长制情况调查报告

    实施河(湖)长制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3月中旬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云文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就全市实施河(湖)长制情况开展...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调查报告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扶精准,重点扶、扶重点,整体扶、扶整体,长远扶、...

    乡野调查报告

    乡野调查报告  周末,一行数人邻市前来我市,考察乡村旅游及乡村风貌。有幸,我当了一回向导。有幸一是陪同,有幸二是介绍。陪同来客,设计路线图,带路,定餐,介绍...

    高处坠落亡人事故调查报告

    高处坠落亡人事故调查报告  2018年10月6日17时许,xxxx居民小区19号楼外墙维修现场发生一起高处坠落事故,导致一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2万元。根...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报告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四屯中学全面使用多媒体教学已两年有余,老师现在都能很娴熟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 此也是赞不绝口,运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此报告是应省级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县域中小学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开题工作需要所做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