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素质还普遍偏低。虽然这几年各宗教团体都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职人员的文化程度,但从整体看,从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看,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仍然不高(尤其佛道教教职人员),还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自身修养不高等现象。在教会管理方面“家长制”现象还存在,谁当家谁说了算,视寺庙为“家庙”。在教职人员使用上论资排辈,存在着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定的学历文化和道德修养是吸收新鲜事物、理解教义教规、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低文化必然给教职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推进教会的民主管理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有所淡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教呈现世俗化的特征。虽然宗教的世俗化并不完全是坏事,但过度的世俗化必然会对宗教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受到多姿多彩现代生活的冲击,部分宗教教职人员的思想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受到世俗思想的冲击而宗教信仰出现淡化趋势。有些佛教寺院像企业一样追求市场利益,佛事商品化、僧人职业化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僧尼虽表面出家,实际在思想信仰上根本就没有出家。~教派内部争权夺利,拉帮结派。宗教信仰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人员在信教群众中的威信,影响着教会的自身形象。
三、思想观念落后。宗教大多都有出世的心理,对世俗生活有一种自发的抵触,再加上对外交往不多,很多宗教教职人员的主要精力就用于主持宗教活动和处理日常工作,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很少参与社会活动,当然也谈不上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新形势下对宗教教义教规进行改革。如:天主教对神学礼仪的改革已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佛教虽香火兴旺,但在弘扬佛教文化方面依然没有创新;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日见衰微。
四、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落后。宗教院校和各类培训班虽然越办越多,但由于观念落后
,教学手段和教材严重滞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宗教院校依然在采用好多年前的教材,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致使培养出来的教职人员综合能力不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综合性的教职人员缺乏,限制了对宗教教义教规的创新,阻碍了宗教文化的对外交往和交流。
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宗教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宗教界的社会形象,影响着教会的团结,甚至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着眼于未来,抓紧培养好新一代教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