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可以改变党政人才的成长模式,优化党政人才的来源结构;同时,也能在大学生中树立新的就业理念和就业价值取向,缓解就业压力,为各类人才成长树立新导向。
四、存在的难点及分析。
(一)、从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认知态度来看,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有的村认为大学生“村官”是过客,是来镀金的,是外人,不愿意把真正具有锻炼价值的岗位,作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平台;有的大学生村官不明白自己下村任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准奋斗目标,把握不好工作的重点、难点,个别大学生“村官”错误的认为组织人事部门管不了,新单位又管不着,反正干好干坏都一样,便放松对自己的纪律要求,工作中不能积极主动的要任务、挑担子,缺乏克服困难和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大学生“村官”对于自己的工作前途持怀疑态度。
(二)、从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来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问题。
1、工作作风不深入。一些大学生“村官”很少深入到户,对村情了解不够。大学生村官往往习惯性的待在办公室,等待村民来访,很少主动到村民家里拜访,对村情了解不够,很难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综合能力不强。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作为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农村能力的欠缺阻碍着他们知识优势的发挥。通过对村两委负责人的走访,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还需要提高以下四种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专业不对口。据调查统计,我县**名大学生村官中,农、林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到**%,普遍存在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不对口的问题。专业上的“不对口”,使大学生村官在村里从事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在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呈现“有理论用不上,有知识道不出”的尴尬境地。
(三)、从政策待遇来看,还难以体现统筹兼顾。
与我县村干部待遇相比,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已高于村“两委”副职干部,但与我省其他地区相比同类别“村官”待遇普遍偏低,这样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对现职村干部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二是选聘大学生“村官”三年服务期满后,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对他们的积极性也是一种影响,甚至不利于农村对人才的挽留。因此,在制定待遇政策方面,要紧密结合实际,统筹兼顾、奖勤罚懒,调动各方积极性,开拓创新,找准平衡点,才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五、几点思考
(一)、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一是加强宣传。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意义、作用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转变个别村严重本位思想和传统待客习惯,把大学生“村官”当作自己人,增强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