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内容,解决好农村群众对人民防空地位作用的认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有效的组织人民防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法”。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我国人民防空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四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人民防空的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群众防空组织,战时担负空袭后的抢险抢修、医疗救护等任务,平时参加抢险救灾等”。也清楚的告诉我们,有效地组织人民防空,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手段,也是人民防空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群众不知道人防是什么;有的只知道有人防这项工作,但对人防工作具体是干什么的不甚清楚;有的甚至认为,和平时期搞人防建设没有必要,人防与我不搭界,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人防宣传的社会覆盖面还不够广,公众知晓率还不够高。尤其是在人防宣传教育中缺乏对人民防空法律法规的宣传,缺乏对有关人民防空工作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宣传,缺乏对人民防空为谁服务的内容的宣传。因此,在今后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工作中,除了要继续坚持宣传国际政治和军事形势、人防常识、人民防空的发展战略、我县人防建设成就以外,应当着重突出人民防空工作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的宣传,把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向农村群众讲清楚。通过宣传教育,不仅使他们了解什么是人民防空、人民防空的地位和作用、基本方针、原则和任务等基本知识和一些简单的防护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化对人民防空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以及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好他们对人民防空为人民的认识问题。从而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更是一项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动体现“群众利益无小事”、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自己服务的利民工作、民生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村群众对人防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搞好农村人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城乡一体化人防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搞好农村人防宣传教育与农村工作的结合,解决好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平台问题。“村”是村民的自治组织,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村级组织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日益成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活动的新舞台。同时,在现行领导体制下,村级组织承担着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毫无疑问,也承担着农村人防的宣传教育工作。但是,目前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一个村通常只有3-5个村干部,而要服务的村民一般在上千人。人少事多、经费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村干部直接去搞人防宣传教育工作,不仅勉为其难,而且也落实不了。因此,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从村的实际出发,扬其牵头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之长,避其人少事多、经费不足之短,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结合的文章,解决好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平台问题。在调研中,村干部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可结合农村中心工作开展,通常有:平安村建设、在职党员义务劳动、普法宣传、年度征兵和重大节庆活动等。在宣传教育的形式上也可以百花齐放,如电影进村、“三防”常识讲座、宣传栏、编印小报、资料和教材,向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人防宣传稿等。如果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工作同中心工作结合很好,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结合得好,不仅有利于人员的组织,而且宣传教育的效果也会比较好。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业务培训、辅导讲座、参观学习等途径为农村培养人防宣传教育工作的骨干,以不断增强村农村自身开展人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力量,并经常向农村提供有关人防宣传教育的资料,以供宣传教育之用。对一些经费特别困难的村,在政策允许之下也可以视情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解决因经费紧张而致人防宣传教育不落实的问题。如果解决了农村人防宣传教育的平台问题,又解决了有人宣传、有钱宣传的问题,那么,农村人防宣传教育工作就一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老年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县坚持以人为本,适应离退休干部学习教育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使广大离退休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老年教育工作基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适时调整充实老年大学校务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名誉校长,部分离退休县级老领导任校长、副校长,组织、老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校务委员会定期研究老年教育新情况,及时解决老年教育工作新问题,为老年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经费落实到位。县财政把老年大学3万元办学经费纳入预算,按期拨付,临时性大型活动所需经费随报随,不断加大老年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帮助解决办学场所、办学设施等问题。目前学校有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固定教室,安装有2台3匹柜式空调,配备了影碟机、录像机、电视机、卡拉ok等教学设施,设有保健室、阅览室、接待室、活动室等辅助设施。
三是师资配备到位。以学员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作为唯一标准,采取“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方式,不断扩展教师的选聘渠道,加强后备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先后从县委党校、县司法局、县中医院、县一中、县文体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单位聘请26名有专业特长、热心老年教育、懂老年教学的同志担任老年大学教师,逐步建立起了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老年大学教师队伍。
二、强化工作措施,满足老年学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老年教育工作,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做到“三个突出”,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教学内容突出多样性。一方面,坚持将政治理论作为老年大学的必修课,通过形势报告会、理论专题辅导等形式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老年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另一方面,根据老年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不断拓展文化知识、保健常识、娱乐活动等教学内容,突出老年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学校还通过在教室设立模拟法庭,用真实案例引导学员学法用法,效果甚佳。
二是课程设置突出合理性。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先后开设了时事政治、英语、老年保健、老年体育、书画、盆景、音乐等八个专业课程。其中,保健、书画、盆景等深受老年学员喜爱的专业,开设“提高班”课程,同时增设英语专修班、电脑专修班、文艺专修班,既满足了老年学员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又满足了老年学员“提升自我”的愿望。
三是教学方式突出灵活性。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先后组建了盆景、摄影、绘画等学习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以教学推进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热情,促进老年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社会教学的延伸,不断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学校每学期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学习1至2次。近年来,先后参观了县内重点工程白水峪电站、庙子头电站、北河农业科技示范园、石花镇参观了重点企业、五山镇参观小康村建设、承恩寺、襄阳古隆中、枣阳白水寺、二汽襄樊基地、河南内乡等20多处。
三、强化创新意识,促进老年教育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创新贯穿于老年教育的全过程。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形势报告会、理论辅导班,对离退休干部进行正规、系统和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引导广大老同志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党的*召开后,及时邀请理论专家进行辅导,发放*报告单行本和学习资料。
二是与老年社团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发挥老年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聘请各老年团体的负责人为老年大学兼职教师。积极发挥老年社团的组织网络优势,定期开展老年门球赛、老年书画展、歌咏赛等文体赛事,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县老年书协、老年门协、老干部艺术团等老年文体组织的领导班子及骨干成员中,老年大学毕业生占2/3。
三是与发挥余热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老年人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搭建舞台,引导老同志走出课堂走入社会、服务社会,以不同的方式,发挥自已的作用,奉献自已的余热,为建设“生态、诚信、和谐”*作贡献。近年来,先后参与全县文艺、书画、歌咏、体育表演等活动100多次,获团体名次奖18个,个人名次奖54个。在去年全县首届文艺精品展演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有250多名老年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各级关工委组织。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我市民族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我市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白同伦副主任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侨外委委员和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从9月26日至29日对我市民族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人民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市蒙古族中学和回民中学。分别深入到昆区、土右旗和达茂旗听取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昆区蒙小和蒙幼、土右旗民一中、回民小学和蒙古族小学、达茂旗蒙古族学校和民族幼儿园,每到一处都与其负责人座谈认真了解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民族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包头市人口总数为257.2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4.76万,蒙古族人口7.63万。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包括职业高中)在校生37.1万人,少数民族在校生21021人,占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67%。其中蒙古族在校生12274人。
全市共有民族中小学、幼儿园16所,分布于9个旗县区,其中小学7所(蒙语授课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蒙语授课1所)、初中校2所;完全中学2所(蒙语授课1所);幼儿园3所。在全市16所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学生总数为1535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947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5.7%;其中蒙古语授课中小学生有1517人(幼儿园190人、小学632人、初中307人、高中388人),占全市蒙古族学生的12.36%。此外,昆区蒙古族小学有7名蒙古国小留学生在校就读。
全市民族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教职工1562人,其中蒙古族429人,回族46人,其他少数民族16人。有专任教师1167人,其中,正高级教师(教授)3人,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586人,中级教师444人,初级教师332人。
二、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旗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优先重点,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又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与本地区普通教育相协调,以蒙古族、回族为主的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办学体系,走上了质量、效益、特色相统一的发展之路,为包头市的民族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把发展民族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就民族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深入民族学校进行检查指导和调查研究,切实解决学校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为我市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统筹规划,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优先重点”发展的方针。
市人民政府为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包头市民族教育条例》。按照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要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包头市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包头市中小学校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确定了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民族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投入,完善民族学校各项资助政策。
加大民族教育投入是体现政府重视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市和旗县区两级政府把民族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付并逐年增加,均高于当地同级同类学校,切实保障了民族学校的正常运转。
一是民族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对义务教育阶段蒙语授课学生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对蒙语授课高中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即免学费、免书费、免住宿费;民族幼儿教育稳步发展,基本满足了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牧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要求,近年来,蒙语授课幼儿明显增加,九原区政府对蒙语授课学前幼儿实行了免费教育;昆区政府从XX年在蒙古族幼儿园第一次办起了纯蒙语授课班,30多名城市幼儿实现了学习蒙语的愿望。
二是民族中小学全面实现了“两主一公”办学模式(“两主一公”即以寄宿制为主,以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学校)。近年来,通过撤点并校、集中办学,使需要寄宿的少数民族学生全部寄宿。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标准,至XX年第四次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标准,将小学提高到120元/月、初中150元/月、高中190元/月。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XX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好事实事项目中,多方筹措资金投入5000万元新建土右旗蒙古族小学;投入800万元用于达茂旗蒙古族学校校园塑胶操场建设;投入290万元用于白云区蒙古族小学教学楼地面改造和塑胶操场建设,现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23亿元新建昆区蒙古族学校也即将投入使用。其中,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已成为我市占地面积最大、教学功能最全、硬件设施最好、设计最现代化的一所民族小学。
在今年年初计划校安工程建设中,加固8所民族学校,面积为56623平米,大约投入资金2265万元;改扩建民族学校5所,面积为115043平米,投入资金22156万元。
市政府设立100万元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专门用于解决蒙古语言文教材及教学课件的开发建设、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培养培训,以及学校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计算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的补充和更新。
(四)抓好根本,加强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近年来,重点加强了民族中小学名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的建设。我市一批民族学校已跨入自治区民族学校先进行列。回民中学、蒙中、土右蒙一小、九原区蒙古族小学获得国家、自治区以及包头市授予的多项荣誉称号。
基本建立了一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敬业奉献、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型”校长队伍。目前已有市级名校长3人,占民族学校校长的18%。按照全市继续教育发展规划,通过校本培训、岗位学历教育、外培等形式,培养了一批自治区级、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同时吸引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了民族教育教学岗位,使民族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全市民族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99.6%、专科以上为87.7%;初中为99.6%、本科以上为93.9%;高中为95.5%。其中有自治区学科带头人3人、教学能手14人;市级名教师10人、学科带头人21人、教学能手47人;蒙语授课中小学教师在自治区各类讲课比赛中获奖的有45人。
(五)深化民族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民族学校素质教育。
一是坚持民族教育均衡、持续、协调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中,合理调整了民族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从XX年开始分步实施撤点并校工作,到XX年底将原有30所民族学校调整为现在的16所,合理整合了区域办学资源,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民族中小学“三语”教学,以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质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包头回中的中考成绩自1996年以来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XX年高考,回中本科升学率达到97%;蒙中本科升学率达到73.8%。
三是不断加强民族特色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如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开设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手工制作等多项特色课程,而且加授了蒙语课。通过一系列的民族特色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民族观念不断得到增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三、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还有落实不到位的地方。
《包头市民族教育条例》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民族教育工作。”在各旗县区中除了达茂旗有一个民教股,其他旗县区均没有民族教育工作机构或专(兼)职人员。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每年用于民族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实际征收总额的10%。”近几年市本级教育费附加用于民族教育专项投入比例XX年为9.48%(含中央附加40万)、XX年为6.66%、XX年为7.99%、XX年为6.35%,还没有达到条例规定的10%的比例。为加快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XX年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民族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有关旗县区政府制定实施方案设立民族教育专项资金,也没有一个旗县区做到。这些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民族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民族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民族学校办学条件纵向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民族学校多数实行寄宿制,项目多,经常性开支大,再加上各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增加,部分学校出现了校舍、场地、教学设备等办学基础设施的不足,尤其是包头市回民中学,人稠地窄,生均面积严重不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昆区蒙古族幼儿园教学楼建造年久,1996年“5?3”地震后有明显内伤,是d级危楼,而且设计不合理,楼道、楼梯过于狭窄,遇紧急事件疏散时会带来很大安全问题。办学条件的落后制约了民族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一是民族学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个别科目教师紧缺,很多课程不能及时开设,一些已开设的课程,也都是由本校教师兼任,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学校教师编制短缺,教师编制一般都是几年以前制定的,已不能适应学校目前的发展,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聘用了很多临时教师,不但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且临聘教师很不稳定,给学校的正常教学造成影响。
(四)民族学校教师浮动一档工资存在问题。
《包头市民族教育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在民族学校工作的教师和职工向上浮动一档工资;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经每年年度考核胜任本职工作的,城镇的每满6年,农村牧区的每满3年将浮动工资固定,并再向上浮动一档工资。”达茂旗、白云区、固阳县、东河区、土右旗至今没有落实。部分享受到一档浮动工资的民族学校包头蒙中、包头回中、昆区蒙小、昆区蒙幼、石拐五当召蒙校现已起过6年,按规定应固定再上浮一档工资,至今也没有落实。而XX年工资制度改革后,教师工资变为绩效工资,工资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与条例的规定失去衔接点,陷入无法继续执行条例的困境。
四、进一步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各级政府和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民族教育对促进全市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优先、重点”的发展方针,积极推行“两主一公”办学模式,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民族学校公用经费的按时足额拔付,保障对民族教育的投入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政策上对民族教育予以倾斜,适当调整和增加民族学校教师编制,有计划地、逐步地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适时提高少数民族寄宿制学生的助学金标准。
(三)进一步加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以构建“现代、开放、灵活、高效”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主线,以教师终身学习为目标,积极开展以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多种形式的教师全员培训,拓宽校长、教师培养渠道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的需求,努力提高不同学段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
(四)积极发展民族幼儿教育,对蒙语授课学前三年实现免费教育。
民族教育重点是面向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未覆盖民族幼儿教育,民族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初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教育发展的根基,担负着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XX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对蒙古语授课的幼儿教育实行公办体制,办园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全额拔付”。目前,我市九原区已实现蒙语授课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实现全市蒙语授课学前三年的免费教育。
(五)研究解决民族学校教师浮动一档工资问题的途径。
《包头市民族教育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初衷是为了激励优秀人才到民族学校工作和任教,发展和壮大我市的民族教育事业,条例自XX年颁布实施,至今已历时9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师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例第二十二条已失去了原有的激励作用,而且与教师当前实行的绩效工资发生矛盾,所以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又由于目前我市各旗县区对条例二十二条规定的执行参差不齐,所以在条例修订前必须尽快研究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恰当办法。
药监局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食品药品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连,让老百姓在饮食、用药方面踏实放心,是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重要使命,也是应尽职责,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一是加强市场整治的力度,二是提高人民群众食品药品的安全意识,但相对而言,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难度较大,难就难在与每个人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有关,也难在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与政府的宣传、引导不力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事实上预防比事后处理更为重要,这由于最终受害的始终是消费者,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成为了食品药品安全的最后防线,怎样构筑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到千家万户,进贤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贯彻落实全国食品药品监管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从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基本现状
进贤县局组织专人对辖区内的食品药品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调查,通过调查了解,70%的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知识匮乏,老百姓对食品的信任度相当低,像买肉,即使肉品上加盖了检测合格章,老百姓也同样担心这个肉有问题;比如农药菜,菜农看见自己种的菜里有很多虫,就巴不得一下子把这些虫消灭干净,挽回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在利益驱使下带来了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菜农从不吃自己要卖的菜,自己要吃的菜不打农药;加上国家报道的阜阳劣质奶粉、广州散装假洒、龙口粉丝、四川泡菜、湖南有毒黄花菜、南昌煌上煌卤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毒蘑菇中毒、苏丹红、问题多宝鱼、鱼腥草注射液、齐二药假药、假鸡蛋、广东佰易药业违法生产、预防诺沃克病毒感染、虾虎鱼中毒等一系列事件,老百姓如今对食品可谓是胆战心惊,煮饭怕碰上“毒大米”,吃肉怕遇上“瘦肉精”,买菜怕拎回“农残菜”,发出明天到底还能吃些什么的感叹。药品方面,药品零售经营企业的质量负责人和药学技术人员经常不在岗,特别是药品超市(非处方药自选)的相继出现,60%的病人在医院开处方,在药店自行购买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口服制剂的现象相当普遍,在岗的药师大都也未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尤其在农村,80%的农民一旦生病一般都是用身体硬扛,实在扛不住了再去就医用药,要不就是用药就恨不得马上就好,乡医出于一次或一针治不好病而患者下次就不会再找他看病的心理和经济上的考虑,抓住老百姓生病想马上就好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心里,出现滥用抗生素和过度处方现象,选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不在少数,对诊断不清的病大都使用广谱抗生素,很少针对性地使用窄谱抗生素,达到了一次或一针治好病的目标,增加了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机会;而且有些人不按医师开药的要求吃药,遇到有事上午、中午没吃,晚上就多吃一点,给自身造成了损害;还有人在家中备有一些药品,因缺乏常识备用药放置太久超过有效期,服用后对身体有害无益,延误病情;甚至有些人没病也吃药,因药品的某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吃出不少毛病来。再有,5岁以下儿童的食源性腹泻和药物引起种种不良反应在医疗机构屡见不鲜。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食品药品监管的广泛关注。
二、具体措施
随着形势发展,运用不同的宣传形式,不同的宣传内容,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认识,才能有效。为此,进贤县局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强食品药品方面的科普宣传。一是张贴招贴画,进贤县局自组建以来一直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药监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通过宣传车、服务咨询以及媒体等各种方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专门制作了药品不良反应宣传展板和食品中毒反应及假劣药危害性的宣传招贴画,在我局工作人员下基层调研和检查工作的时候,向人民群众发放宣传招贴画,使人民群众能大致了解食品药品方面的一些常识;二是利用媒体宣传,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注水肉”、“病死肉”、“瘦肉精”、“甲醛”、“氯丙醇”、“氯霉素”、“吊白块”、“水产品的生物毒素”、“双氧水”、“敌敌畏”、“兽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有害重金属”、“毒蘑菇”、“工业盐”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正面的知识性宣传;三是散发传单,图文并茂地宣传合理用药、怎样避免食品中毒,如对用药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血药浓度才能有效地治病、使用窄谱抗生素不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减少耐性、药品的特殊性和危害性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等进行了宣传,宣传滥用抗生素不但对自身有害,而且因病毒的传染性而感染大多数人,影响大多数人成为滥用抗生素的受害者。通过对消费者宣传,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增加了消费者的自我防范、安全消费和参与监督的责任和能力。
2、开展为民服务活动。通过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哪些是我们不该做的,哪些是我们该做的,让广大群众更了解、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使之逐渐认识到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仅靠政府部门监管和企业自律是不够的,关键还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己鉴别食品药品真伪的能力。我局组织专门的为民服务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原则,走上街头,下到乡村,开展融宣传、咨询、监督、打击“四位一体”的服务活动,充分利用“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周(日)”、“药法颁布周年”、农村赶集等有利时机,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大面积、大范围、大声势地宣传,在繁华地区张贴安全用药知识展板,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投诉“绿色通道”公示牌、公布了举报电话、邮箱地址,对举报有功人员进行奖励,使之家喻户晓,尤其在农村,力争做到众人皆知,让老百姓尽早了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接受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支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懂得通过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至今,共组织为人民服务队活动8次,发放食品药品知识宣传单2万余张,接受群众现场咨询7000余人次,引导教育群众依法维权和安全消费,积极宣传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的方针政策,把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引向深入。
3、提高媒体报道质量。依托新闻媒体,在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的宣传,增强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的自律意识和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的基础上,又在县电视台开辟了局长访谈、专家访谈、文明行风热线等栏目,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至今接受县电视台专访6次,宣传我局食品药品安全方面所取的成就,报道名优企业,介绍如何识别假劣药品和食品以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知识,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滥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等严重问题,加大了披露报道的力度,对人民群众起到了警示作用;同时,完善宣传网络,借助进贤县人民政府网、报刊、杂志等媒体工具,宣传有关食品药品方面的相关常识,及时、权威、深入地曝光一些案例,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4、突出涉药人员培训。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和其他相关监管部门工作相结合上做文章,将“两网”建设与“新农合”相结合,实现互动共融,共同促进,针对乡医大部分法制淡薄、用药不合理的情况,提倡合理用药,推进农村用药管理环境的改善,我局对全县89家药品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735名乡医进行了专题培训,邀请专业人员从最基本的《药品管理法》讲起,普及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和药品采购、储存、合理用药等基本常识,有部分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至今还是背个药箱行走乡间,连基本设施不具备,但通过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乡医知道了农村药品“两网”建设的意义,提高了乡村医生药械法律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健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动员他们建立村级药品服务点,构筑了农民用药安全屏障,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用药服务。
5、重视弱视群体的宣教。由于农村的群众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广大农民是最容易受到问题食品药品的危害。我县农村9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基本上是妇孺儿童和老人,对于大不识、思想陈旧的老年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儿童、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我们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针对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食品药品观念,习惯于医生开药、病人拿药,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可以改变,而且有些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的情况,我们注重耐心细致地宣传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根据现状大部分医生懂医不十分懂药的实际,宣传中强调这些特殊群体要凭医院医师处方而后药房拿药方可用药,并按要求定时服药,或者到零售药店在药师指导下用药,再有就是把药品拿回家让有知识的家人看药品说明书和有效期服药;对于青少年儿童,我们采取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的办法,加大学生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力度,并通过发放食品药品安全手册、突发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现场模拟等形式,提高学生自身应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邀请专业人员给学生上食品药品方面的知识课,增长学生对食品药品的见识,这些相对安全的方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这部分人饮食用药的安全。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由于我县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群众消费水平参差不齐,要想彻底消除本县食品药品安全的问题任重道远。实践证明,在广大群众中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防线,只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药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药品安全的良好氛围,才是彻底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正常的市场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局面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