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7-04 12:31:27 作者:会员上传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治方针和政策的精华,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各个层面。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结构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响等复杂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化解风险,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财政收入12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综合施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风险可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眼于为企业松绑减负,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14.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直接融资增长167.3%,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扎实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20家,净增“四上”企业265家。梳理解决284家民营企业涉及的土地、规划、产权等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夯实项目投资基础。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点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续建184个、竣工78个,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朱集西矿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江淮云产业基地获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田家庵跻身省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夯实产业转型基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小煤矿15对、非煤矿山企业4家,彻底告别了小煤矿百年开采史,全面迎来了现代化大矿井时代。

  (二)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转职能、补短板,抓开放、促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完成市政府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并予以公布。对17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保留市级行政许可55项。县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资金、资产和土地“三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凤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粮食银行”模式得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径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6件。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10项。“两化融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防爆电气知名品牌示范区获批筹建,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与塞尔维亚武贝市建立友好城市。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加快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6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立足淮南,开展对外合作。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获批成立,为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提供通关便利。

  (三)强化城市功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增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9%。城乡规划加快编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类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山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要求,重新启动一批战略合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核心区路网、公交等设施加快完善,3所学校、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区、职教园区等群众关注的项目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开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异地搬迁工程,竣工安置项目4个。加强安置区建设协调调度,着力解决征迁户安居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区5条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桥加快建设,新改建各类地下管网180公里,龙王沟城市排涝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违法建设、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四)强化“三农”基础,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三农”支出34.2亿元,增长5.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139.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加大,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家,新增流转、托管土地19.3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专业合作社492家、家庭农场211家。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48个,3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5496户,实施20xx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8座、农村清洁工程11个,改造省道、县乡道路86.4公里。解决10.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年脱贫9200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土地违法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土地24.7万亩,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淮河沿线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强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优先保障民生资金支出,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1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淮南子传奇》第二季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市体育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0.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等参赛任务。卫生和计生职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7.22‰。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和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5亿元。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50个,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xx”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锅炉377台,治理大型工业燃煤锅炉15台,依法关停超标排污企业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启动关闭退出小煤矿、采石场覆土复绿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万亩,新建森林长廊80.1公里,省径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省径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平安淮南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完善。全面开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获一批大要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强化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稳妥处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训深刻的“8·19”民营小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现场指挥、科学救援、确保稳定,凝心聚力奋战52天,依法完成善后安抚、闭矿处置等工作。严防淮矿物流经营风险蔓延,保持区域性金融稳定。社会治理基础盔一步夯实。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和定点帮扶机制,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建成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访业务网上流转,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举行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烈士活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从自身做起,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距管和社会治理职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聚焦“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依法行政不断加强。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按时办结130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37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3.8%。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调查单位637家,促进增收节支4.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112人,塑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多措并举、防微杜渐,化解了各种潜在风险;面对各种事件的接踵而至,我们沉着应对、主动作为,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非煤产业发展不足,县区、园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征迁、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务较重。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项目落地困难,投资环境不优。四是少数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狂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xx”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我们必须坚定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狂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立足实际、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要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政治稳定相协调,推动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紧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环保和就业两个底线,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最优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核心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这个基本准则。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转型这个鲜明主题。唯有转型,方能行稳致远。要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为支柱产业挖潜增效、为主导产业嫁接延伸、为高成长性产业培土施肥。要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

  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库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简、下放、监管等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权力公开运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预决算公开机制。改制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坚持放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体制和决算审计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政策性担保体系。巩固并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持土地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考核,确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在淮省属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步伐。继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销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做好经营性资产清查,巩固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成果,规范国有资产租赁管理行为。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稳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踞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牵动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投资联合审查、协调调度、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机制。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30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发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优势,申请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市,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

  促进城乡消费。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业态创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适应消费新形势,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大众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快递产业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商务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

  做强县域经济。健全支持县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理顺市县区财权事权关系,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引导县区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区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提升煤电化产业联营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提升煤电化一体、城矿乡一体发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区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城一体、旅城一体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完善县区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园区发展、城乡建设等考核权重,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淮河两岸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

  夯实园区载体。逐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发展自主权,增强园区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园区倾斜。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引进企业、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市经开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烯烃装置基本建成,确保动力中心、净水厂、变电所和码头投入运行。完善市高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力争引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0家。统筹园区招商、发展和为企服务,坚持不懈做大园区经济,持之以恒提升园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

  (三)把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发展转型

  踞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力争非煤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量增质优。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持发展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支撑。巩固提升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加快两淮能源基地规划编制,推进杨村矿建设,开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实现平电三期并网发电,做好潘集电厂、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中安煤化一体化、凤台煤制天然气、江淮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推进旅游景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建设。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拓宽研发经费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围绕新技术、新机制,加快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及转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加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省径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落地约束和保障机制,坚持“一个投资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专班推进,营造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精准招商。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规划,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总额实现稳定增长。加快申报淮南商检正式机构、公共型保税仓库,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净增民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家。培育10家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建设智慧企业120家,新增“双软”认定企业5家。发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把“三农”发展作为坚实基础,着力夯实发展根基

  居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专业化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提高防洪排涝和抗旱保收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增长。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43个土地托管服务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改造,启动美丽小镇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48公里、县乡道路4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养护机制。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全年脱贫7000人。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功能特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踞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河港总体规划。加快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凤台县和毛集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开发区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十三五”规划,推进“规划一张图”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内畅外联、便捷安全”的要求,启动商杭高铁淮南段建设、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建设,推进跨淮河大桥建设,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铁路下穿等工程。

  卡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主旨,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踞持民生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居大为民办实事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突出为民办实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关闭退出小煤矿职工就业培训等工作。

  居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入园率达87.6%。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97.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地方志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做好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培训各类人员4.9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动老农保和城乡居保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分别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着力提升城市内涵

  踞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均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宣传淮南好人好事,讲好淮南故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系列创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社会,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让守信者一路绿灯。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相结合,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体验游。加快景区扩容升级,打造八公山和焦岗湖两大核心旅游区,启动景区5A级创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

  (八)把创新治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踞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同步优化。

  卡设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创新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问政质询机制,对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作风转变缓慢的单位,加强问政监督。建立效能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政令不畅、效率低下、贻误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建立综合整治机制,扎实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无距离、零障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生态文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创建更多的森林县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沟河湖塘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启动姚家湾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建成3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企业料场、裸露煤场等扬尘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任务,力争可吸入颗粒物下降10%以上。实施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淮南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维权用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创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推进法治县区等创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验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扎实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俊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凡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不得发布施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强化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争做法治型干部。扩大行政立法公众参与范围,制定政府规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过程记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重点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权力运行、权力监督、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保障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全面整治“吃空饷”行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实行“一案双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勤政廉政相统一,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结构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响等复杂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化解风险,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财政收入12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综合施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风险可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眼于为企业松绑减负,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14.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直接融资增长167.3%,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扎实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20家,净增“四上”企业265家。梳理解决284家民营企业涉及的土地、规划、产权等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夯实项目投资基础。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点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续建184个、竣工78个,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朱集西矿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江淮云产业基地获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田家庵跻身省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夯实产业转型基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小煤矿15对、非煤矿山企业4家,彻底告别了小煤矿百年开采史,全面迎来了现代化大矿井时代。

  (二)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转职能、补短板,抓开放、促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完成市政府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并予以公布。对17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保留市级行政许可55项。县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资金、资产和土地“三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凤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粮食银行”模式得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径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6件。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10项。“两化融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防爆电气知名品牌示范区获批筹建,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与塞尔维亚武贝市建立友好城市。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加快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6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立足淮南,开展对外合作。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获批成立,为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提供通关便利。

  (三)强化城市功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增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9%。城乡规划加快编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类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山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要求,重新启动一批战略合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核心区路网、公交等设施加快完善,3所学校、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区、职教园区等群众关注的项目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开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异地搬迁工程,竣工安置项目4个。加强安置区建设协调调度,着力解决征迁户安居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区5条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桥加快建设,新改建各类地下管网180公里,龙王沟城市排涝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违法建设、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四)强化“三农”基础,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三农”支出34.2亿元,增长5.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139.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加大,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家,新增流转、托管土地19.3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专业合作社492家、家庭农场211家。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48个,3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5496户,实施20xx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8座、农村清洁工程11个,改造省道、县乡道路86.4公里。解决10.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年脱贫9200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土地违法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土地24.7万亩,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淮河沿线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强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优先保障民生资金支出,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1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淮南子传奇》第二季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市体育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0.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等参赛任务。卫生和计生职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7.22‰。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和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5亿元。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50个,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xx”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锅炉377台,治理大型工业燃煤锅炉15台,依法关停超标排污企业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启动关闭退出小煤矿、采石场覆土复绿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万亩,新建森林长廊80.1公里,省径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省径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平安淮南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完善。全面开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获一批大要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强化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稳妥处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训深刻的“8·19”民营小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现场指挥、科学救援、确保稳定,凝心聚力奋战52天,依法完成善后安抚、闭矿处置等工作。严防淮矿物流经营风险蔓延,保持区域性金融稳定。社会治理基础盔一步夯实。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和定点帮扶机制,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建成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访业务网上流转,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举行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烈士活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从自身做起,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距管和社会治理职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聚焦“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依法行政不断加强。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按时办结130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37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3.8%。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调查单位637家,促进增收节支4.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112人,塑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多措并举、防微杜渐,化解了各种潜在风险;面对各种事件的接踵而至,我们沉着应对、主动作为,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非煤产业发展不足,县区、园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征迁、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务较重。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项目落地困难,投资环境不优。四是少数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狂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xx”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我们必须坚定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狂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立足实际、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要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政治稳定相协调,推动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紧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环保和就业两个底线,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最优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核心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这个基本准则。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转型这个鲜明主题。唯有转型,方能行稳致远。要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为支柱产业挖潜增效、为主导产业嫁接延伸、为高成长性产业培土施肥。要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

  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库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简、下放、监管等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权力公开运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预决算公开机制。改制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坚持放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体制和决算审计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政策性担保体系。巩固并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持土地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考核,确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在淮省属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步伐。继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销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做好经营性资产清查,巩固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成果,规范国有资产租赁管理行为。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稳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踞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牵动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投资联合审查、协调调度、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机制。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30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发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优势,申请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市,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

  促进城乡消费。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业态创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适应消费新形势,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大众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快递产业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商务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

  做强县域经济。健全支持县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理顺市县区财权事权关系,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引导县区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区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提升煤电化产业联营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提升煤电化一体、城矿乡一体发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区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城一体、旅城一体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完善县区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园区发展、城乡建设等考核权重,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淮河两岸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

  夯实园区载体。逐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发展自主权,增强园区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园区倾斜。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引进企业、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市经开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烯烃装置基本建成,确保动力中心、净水厂、变电所和码头投入运行。完善市高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力争引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0家。统筹园区招商、发展和为企服务,坚持不懈做大园区经济,持之以恒提升园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

  (三)把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发展转型

  踞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力争非煤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量增质优。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持发展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支撑。巩固提升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加快两淮能源基地规划编制,推进杨村矿建设,开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实现平电三期并网发电,做好潘集电厂、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中安煤化一体化、凤台煤制天然气、江淮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推进旅游景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建设。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拓宽研发经费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围绕新技术、新机制,加快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及转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加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省径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落地约束和保障机制,坚持“一个投资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专班推进,营造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精准招商。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规划,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总额实现稳定增长。加快申报淮南商检正式机构、公共型保税仓库,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净增民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家。培育10家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建设智慧企业120家,新增“双软”认定企业5家。发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把“三农”发展作为坚实基础,着力夯实发展根基

  居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专业化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提高防洪排涝和抗旱保收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增长。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43个土地托管服务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改造,启动美丽小镇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48公里、县乡道路4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养护机制。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全年脱贫7000人。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功能特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踞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河港总体规划。加快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凤台县和毛集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开发区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十三五”规划,推进“规划一张图”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内畅外联、便捷安全”的要求,启动商杭高铁淮南段建设、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建设,推进跨淮河大桥建设,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铁路下穿等工程。

  卡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主旨,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踞持民生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居大为民办实事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突出为民办实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关闭退出小煤矿职工就业培训等工作。

  居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入园率达87.6%。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97.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地方志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做好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培训各类人员4.9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动老农保和城乡居保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分别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着力提升城市内涵

  踞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均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宣传淮南好人好事,讲好淮南故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系列创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社会,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让守信者一路绿灯。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相结合,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体验游。加快景区扩容升级,打造八公山和焦岗湖两大核心旅游区,启动景区5A级创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

  (八)把创新治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踞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同步优化。

  卡设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创新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问政质询机制,对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作风转变缓慢的单位,加强问政监督。建立效能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政令不畅、效率低下、贻误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建立综合整治机制,扎实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无距离、零障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生态文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创建更多的森林县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沟河湖塘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启动姚家湾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建成3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企业料场、裸露煤场等扬尘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任务,力争可吸入颗粒物下降10%以上。实施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淮南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维权用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创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推进法治县区等创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验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扎实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俊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凡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不得发布施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强化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争做法治型干部。扩大行政立法公众参与范围,制定政府规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过程记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重点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权力运行、权力监督、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保障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全面整治“吃空饷”行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实行“一案双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勤政廉政相统一,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坚持克难奋进,实现本届政府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宏观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也是淮南转型发展面临困难较多的一年。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20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170.1亿元,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804亿元,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亿元,增长13.8%;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4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0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8854元,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6%,基本完成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定增长,经济运行平稳有序。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把握大势,主动作为,有效施策。坚持扩大项目投资稳增长。实行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扩大有效投入。在建项目1270个,竣工776个,分别增长49.8%、45.1%。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326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前期有序开展,中安煤化、平电三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一期、1000千伏特高压、淮南剧院等项目全面建成,淮浙电厂二期两台、淮沪电厂二期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坚持提升消费稳增长。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14家。建成电商平台4家,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538亿元。金融、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3%、15%,旅游收入增长25.6%。开工商住房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农家店乡村全覆盖。坚持扶持实体稳增长。大力开展市领导帮扶重点企业、百家单位服务千户企业、百名干部挂职企业等活动。出台促进中小微工业企业健康发展26条等政策。安排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3亿元。落实“营改增”试点、企业社保减免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减负2亿元。以上举措,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

  (二)致力转变方式,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适应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增强发展活力,夯实转型基础。工业结构加快优化。实施规模工业“双增”计划,净增规模以上非煤电工业企业24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5亿元,增长11.5%。非煤电工业、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3.6个、3.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2%。原煤产量8486万吨,下降7.1%;发电量537.8亿千瓦时,增长1.7%。民营经济加快培育。实施民营经济“双万”计划,净增民营企业3545家、个体工商户11609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提高2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三农”支出32.5亿元,增长15.2%。全年粮食总产26.8亿斤,实现“十连增”。新增流转土地6.3万亩、设施农业1.2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3家、农民合作社184个,注册家庭农场8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51亿元,增长36.5%。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居全省前列。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9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45个。授权专利1250件,其中发明专利133件。引进国外专家73人、硕士以上人才104人。国家能源局批准在淮成立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全国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淮设立。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认证。参与起草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2项。实施股权激励试点企业2家。跻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第八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三)合力抓好建设,城乡面貌展现新姿。把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引擎,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主城区控规实现全覆盖,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中心村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完成。依法整治建设环境。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拆除违法建设447万平方米,推动征迁481万平方米,城市建设秩序明显好转。加强用地督察,规范土地市场。清理土地1878亩,新增耕地11052亩。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完成城乡建设投资295亿元。实施棚户区、老城区改造项目46个,启动集聚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山南新区发展,青桐大道等7条道路竣工,泰丰大街等4条道路开工建设,市级公租房、安置房、职教园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开工建设,舜耕山环山路、洞山东路等新改建项目基本建成,淮舜南路、夏郢西路、南山路、基地小恐改扩建等工程竣工。新改建地下管网100公里。出台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行动计划。投放新公交车300辆,新增、调整线路5条。加强工程车辆运输安全管理,全面取缔城市中巴车。加快建设美好乡村。23个省径重点示范村全面建成。“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启动。完成农村危房和农房改造13929户。全年脱贫2.08万人。永幸河泵站重建、禹王站更新改造等主体工程完工。防汛抗旱工作成效明显,防洪排涝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着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约束,更加注重靠改革创新拓展空间。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平稳有序完成部分区域托管移交工作。园区等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严格依法招投标,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造价管理制度,四大类公共资源全部进场炕易。大八公山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改革深入推进。创新组建市级融资租赁公司。成功发行首笔中小企业私募债。凤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合作不断拓展。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积极推进合淮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全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00亿元。海关、国检作用进一步发挥,通关更加便捷高效。招商引资不断加强。制定加快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决定。建立优化投资环境五个机制。开展工业地产招商,开工建设工业地产160万平方米、竣工40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中国豆腐文化节。市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国瑞药业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煤化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中安煤化项目完成投资30.3亿元。高新区完成投资15亿元,润敏江生物科技园等开工建设。全年引进内资700亿元,增长22.8%;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增长26.4%。

  (五)聚力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持续优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文化强市加快建设。《大地欢歌》、《千里长淮一条线》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少儿艺术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作汇演大型花鼓灯歌舞《淮河风》。乡镇文化体育站实现全覆盖。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文明创建持续加强。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省径文明城市创建取得积极成效。圆满完成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全市有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9人当选省第三届道德模范。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依法关停小煤矿8对、非煤矿山企业22家。食品药品监管力度持续加大。数字城管扎实推进,城管志愿服务经验被外地广泛借鉴。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平安淮南建设不断深化,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2个省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圆满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成率居全省前列。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淮师附小新校区加快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市一院门急诊综合楼、市四院病房大楼等开工建设。成功举办市第七届运动会。人口自然增长率6.47‰。第三次经济普查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作有序开展,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进步,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继续加强。

  (六)努力保护环境,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把生态作为最公平的产品,努力满足群众生态环境需求。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出台资源环境审计监督办法。大力推进电力企业脱硫脱硝工程。实施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41个,潘集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投入资金12.1亿元,新开工安置点6个、竣工4个,搬迁安置居民1.55万人。治理塌陷区2平方公里。生态建设蓬勃开展。成功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启动全国森林城市创建,超额完成森林增长工程年度任务。荣获省径生态村6个、生态乡镇4个、绿色生态城区1个。

  (七)强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有效改善。全市民生支出13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9.7%。民生工程取得新进展。投入资金20.2亿元,完成35项民生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7万套,基本建成9700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5.1亿元,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就业创业实现新突破。开创性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成功引进大学生3000余名。建立城乡创业园18家。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社会保障得到新提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319.3万人次。调整完善城镇医保、新农合政策,推进付费方式改革,建立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3.6%。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市社会福利保障区一期主体工程完工。

  (八)大力改进作风,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不断优化政风行风,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扎实推进。拓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四访一包”制度,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9件、政协委员提案472件。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2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减少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23项,精简率达56%,审批时限压缩54.3%。积极推行“一费制”改革。“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开通运行。网络问政、政务公开不断加强,行政复议、法律援助有效开展。廉政建设力度加大。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大力整治“四风”、“三症”。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公”经费压缩20%。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是在经济运行趋缓、发展要素趋紧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投资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转型步伐仍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区经济发展需要提速。二是城乡功能仍需提升。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三是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土地、资金、环保等要素制约加剧,生态建设、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压力依然不小。四是政府职能仍需转变。“四风”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依法行政水平、政府工作效能需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狂年是贯彻党的精神、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xx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当前,我们既要看到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带来的压力,更应看到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国内经济质量效益向好、美好安徽建设势头强劲、淮南转型发展前景美好等有利条件,特别是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合淮一体等平台效应不断彰显,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推动新发展。

  狂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四争”目标为引领,以煤基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为路径,以保障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紧紧扭住“双增双万”、重点项目、创新驱动、“三区改造”、城乡提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丽新型能源城。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完成年度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关键要把握六点。

  一要把深化改革与思想解放结合起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首要的是解放思想。我们要以老黄牛的毅力、千里马的气势,做到“胆子大、步子稳,不抢跑、不拖延”。

  二要把深化改革与稳中求进结合起来。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我们要以“钉钉子”的韧劲,把改革贯穿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之中,贯穿于深化煤化、重化非煤、强化高新、优化人才之中,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

  三要把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当前,淮南发展进入换挡期。面对矛盾交织、利益多元的格局,必须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利益最大化。

  四要把深化改革与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淮南文化元素,大力提升淮南城市形象,弘扬豆腐故里的历史底蕴、能源城市的奉献精神。

  五要把深化改革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彰显“三山、三水”的生态特色,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要把深化改革与转变职能结合起来。坚持依法行政、简政放权、优化职能、规范运行,做到不越底线、不碰红线、不触高压线,永葆人民公仆的青松气质、红梅品格、修竹胸怀。为此,重点做好8个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

  充分发挥投资的支撑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引资的关键作用,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势头。

  扩大有效投入。高度关注国家政策走向,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改善投资管理和服务,实行项目开工、竣工闭环管理,推进项目投资提速、提质、提效。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00亿元、城乡建设投资350亿元以上。加强对百个重大项目、省“861”行动计划项目调度,开工建设煤制天然气、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加快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潘集选煤厂等项目建设,力促淮沪电厂二期、朱集西矿等竣工投产。

  培育新兴消费。坚持城市扩容与培育消费同步推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打造城市商圈和便民消费圈,完善农村消费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信息消费,加快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助推“网商电商”成长,拓展城市“一卡通”服务,打造“江淮云”产业基地。实施“宽带中国”淮南工程,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72%。创新休闲、健康、文化消费,拓展家政、养老等生活服务消费。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亿元以上。

  狠抓招商引资。注重发挥煤电资源绝对优势、综合环境比较优势,促进引资、引技和引智相结合,着力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建立健全招商引资专家谈判、合同文本审查、专项资金监管等制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围绕工业地产,开展产业链、产业群招商。围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开展以商招商。围绕煤化工产业,开展定向招商。围绕中国豆腐文化节等节庆,开展会展招商。围绕发展总部经济,深化与央企省企民企外企合作。围绕技术、服务输出,支持企业走出去。推动设立海关、国检正式机构,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家。全年引进内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二)坚持不懈推动转型升级

  持续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总量,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统筹推进煤基与非煤产业发展。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转型发展理念,煤基产业增加值增长11%,非煤电工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优化煤基产业。推动煤炭产业循环发展,综合利用煤炭伴生资源。推动电力产业清洁发展,推进新庄孜低热值煤电厂直供电试点,加快超超临界机组建设。推动煤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推动煤机装备产业成套发展,加快凯盛重工等项目建设。壮大非煤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13%以上。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出台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2个省径集聚区建设。统筹发展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实现旅游收入87.5亿元。开工商住房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三产增加值增长8%以上。

  统筹实施“双增”与“双万”计划。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实施规模工业“双增”计划。落实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五年行动计划。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0亿元、非煤电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40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家以上。实施民营经济“双万”计划。进一步落实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条、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17条等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重点产业、基础产业、金融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净增民营企业4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6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5%。

  统筹提升县区与园区产业集中度。加强县区主要调度指标分类考核和经济运行监测。编制县区首位产业发展规划,各县区首位产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园区主导产业集中度达75%。开工工业地产400万平方米,竣工200万平方米。市经开区完成投资50亿元,引进项目30个以上,开工项目17个,竣工项目14个。加快煤化工园区建设,力争中安煤化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高新区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淮南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培育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产业。支持县区工业园特色发展,探索产业配套互补的共赢模式。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企业交叉持股、融合发展。推进20家企业股份制改造、2家企业改制重组,力争2家企业上市、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把政府性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有效防控债务风险。深化凤台县农村综合改革,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并推广粮食银行,探索建立土地银行。推进区划调整,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平稳衔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认真落实省里部署的各项体制改革任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加大专利工作力度,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申报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30个。推进“云海战略”智慧城市规划实施,加快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气所淮南研究院等建设。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全国防爆电气知名产品示范区,启动省光伏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建成省煤矿安全仪器仪表质检中心。加强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申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

  破解发展要素制约。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加大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30亿元。积极开展融资租赁,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落实中原经济区“人地挂钩”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规范土地储备、出让管理,严处各类土地违法违纪行为。争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20xx亩,整治土地5000亩以上。

  (四)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踞持以人为本,构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注重规划引领。积极参与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皖北城镇群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细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区发展规划。启动合淮共建区、高铁南站片区、高新区扩区、商贸物流功能区、地下管网等规划。修编城市防洪排涝、集中供热、给排水、供气等专项规划。完善道路线网、集聚区规划。加强规划批后管理,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

  强化建设推动。按照“老城新城一样美”的要求,塑造“双百城市”的新形象。推进东进南聚、西优北联。开工建设滨湖大道、站前路,推进滨河大道建设。改造铁路下穿立交桥4座,推进2座排涝泵站建设。提升山南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协调服务商杭高铁淮南段暨高铁南站建设,开工建设九龙大道、大别山引水工程,推进奥体公园等项目。大力优化西部城区路网水网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洞山西路改造、沿矿路、谢一矿路建设。支持凤台、潘集、毛集联动发展,开工建设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淮河二桥,推进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凤台二桥等工程,启动凤毛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实施“三区改造”。开工建设7个集聚区、推进3个、做好前期工作2个。改造棚户区4.3万户、550万平方米。新开工采煤塌陷区居民安置点5个、竣工4个。

  推进功能完善。进一步加大拆违力度,基本完成集中整治违法建设任务。开工建设城市畅通一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实施主城区20米以下道路三年行动计划,新改建城区道路13万平方米。推进城市水系改造亚行贷款项目,建设2座污水泵站。改扩建各类管网130公里。调整改造省道6条。加强汽车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建设,投放新公交车200台,新辟公交线路6条。

  (五)毫不动摇夯实“三农”基础

  踞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特色发展、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经济繁荣。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土地合作,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0家、家庭农场10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新增流转土地5万亩。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力促粮食丰产丰收,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不断提高安全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西淝河退堤工程和洼地治理项目,加快朱集大型泵站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启动小型农田水利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重点洼地世行贷款项目。规范淮河河道采砂管理。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提高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民增收行动”,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加大扶贫脱贫工作力度,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努力建设美好乡村。建立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的引导机制,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建成48个美好乡村中心村。完成3000户农房建设、1650户危房改造,建成11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六)齐心协力改善民生

  踞持底线思维、突出重点、完善制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巩固完善民生工程。加强民生工程绩效考核,健全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实施33项民生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8万套,基本建成8000套。建成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解决农村1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建菜市场6个。完善“五位一体”便民服务体系。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省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区3个。建设标准化学校23所。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0所。建成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职教园区、市体育学校、淮师附小新校区。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对口培养高技能人才。

  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深入实施大学生就学就业“万人计划”。加快创业园建设。完成就业技能培训1.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实现困难人员就业3000人。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基本实现农民工工资无拖欠。

  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积极争创省径卫生城市。继续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成市一院门急诊综合楼、市四院病房大楼,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鼓励发展专科医院和民办医院。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技人员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开展行业社会保险移交地方工作。提高城镇职工、居民社会保险待遇标准。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增长10%以上,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55%以上。完善生活必需品储备调控办法,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落实民办养老机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加快向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开工建设市社会福利保障区二期、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0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43%。

  (七)持之以恒推进文化社会建设

  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省径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保护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广泛开展“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三期建设,加快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6个。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推进印刷产业园、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支持省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大力实施“十个一工程”,推进文化精品创作、营销和开发。组团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全面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推进网格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管理服务。加强社会治安大巡防和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启动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平安淮南建设。

  俊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整治,依法关停小煤矿,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道路交通整治,依法“打非治违”。加强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人民防空、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残疾人、地方志、统计、气象和档案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八)一以贯之优化生态环境

  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居强节能减排。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实施6个污水防治重点项目,抓好50个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11座垃圾转运站等建设,完成6台火电机组脱硝改造。开展城区燃煤锅炉污染治理,综合整治非煤矿山和固体废弃物,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和秸秆禁烧,有效减少雾霾危害。

  居强生态修复。强化城市绿线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山体修复,实施舜耕山环山路植被修复工程。启动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系治理,提高瓦埠湖和高塘湖水质。加快焦岗湖生态湿地修复。推进凤凰湖水系治理。加大采煤塌陷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环境修复力度。

  居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森林增长工程10万亩。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实施城区绿荫提升工程,加强滨河公园、广场游园和城市绿道建设。打造舜耕山风景区,开工建设淮南子植物园和7大景点。推进八公山、卧龙山、茅仙洞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建设滨高塘湖森林景观带。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施滨河森林景观带工程。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努力让淮南人民在蓝天下、青山旁、绿水边、自然中幸福地生活。

  三、切实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发扬“雷厉风行、言行一致,严谨创新、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谋好政府该谋的事、管好政府该管的事、干好政府该干的事。

  一是坚持科学理政。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落实中央、省里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做善成。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持科学、依法、民主决策,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和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程序。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市场距管、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政府立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探索建立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强化招投标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好中选优。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办好“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深入治理政风行风文风会风,从严查处“三乱”和吃拿卡要等行为。

  三是坚持为民勤政。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注重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一线查民情,深入基层解民忧,少说多做,实干实效。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强化基层基础,激发基层活力。拓宽政府购买服务领域,最大范围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整治“软、懒、散”现象,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四是坚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各项规定,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扎实推进决策、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全面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压缩“三公”经费10%。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行政问责和绩效评估。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寻求改革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汇聚转型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各位代表!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号角,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建设生态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新型能源城而努力奋斗!

相关推荐

    荆州政府工作报告

    荆州,湖北省地级市,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你搜集的荆州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你喜欢!荆州政府工作报告篇1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

    焦作政府工作报告

    抗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焦作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焦作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

    当今,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日益深入,下面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一起看一下吧!政府工...

    银川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展现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下面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银川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

    眉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载体,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展现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下面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眉...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想知道20xx年的时候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吗?下面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篇1  &mdas...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东莞是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5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下面范文大全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20xx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20xx年东莞政府...

    揭阳政府工作报告

    恳阳是广东省省辖市,潮汕三市之一地级市地,处广东省东部,范文大全小编为你整理了揭阳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可以帮到您。揭阳政府工作报告篇1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