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往小了说在很多时候都有“通才”性意义。若干年前我接触过一位电力工程师,他的电力方面的论文之所以在他所供职的并非以电力为主业的企业连连获奖,就是因为他喜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多年反复不休,他总是把狭窄、枯燥的专业性问题叙述得生动有趣,纵使外行也看得明白。而文学阅读对人的背景性意义显然不止于此。生活中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一座城市的十字路口,一任市领导来了,建起了花坛,另一任市领导来了,摧毁花坛建起了雕塑,第三任市领导来了,又摧毁雕塑建起了喷泉,市领导不停地换,十字路口的景观也不停地变。事实上,一座城市的某个十字路口要建成什么样,跟该城市的历史沿革、自身禀赋、价值追求、地缘、气候、物产,以及周边建筑、相邻十字路口建成什么样等等无不关系密切。如果通过文学阅读把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提得高些、更高些,又何至于让我们的十字路口的景观如此不停地变,何至于让我们的城市如此有历史而无传统呢?至少我们也要想一想那些被我们视如草芥的建筑材料,西窗下的织女们几度辛苦抛梭才织得成吧?当年克林顿在战胜老布什入主白宫之后,他的第一批决策之一就是空袭伊拉克,这还仅仅是国际关系问题,仅仅为了向世界显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而郭沫若倘若仅仅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同时又是个诗人,又怎么可能由“虫二”二字的泰山石刻联想到“风月无边”?
以文学而言,背景是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等,不弄懂这些东西,文学创作就不能“圆满完成”。另一方面,人类创造了文学决非仅仅为了娱乐,否则古希腊哲学家们也就用不着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了。文学说到底是柏拉图笔下的“本原的镜像”,它对我们不可避免地有着中国先贤所说的“正衣冠,查得失、求完美”意义,有着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家们所说的“自我救赎”意义。世间没有另一种阅读如此关乎人生,如此包罗万象,如此既微观又宏观、既简洁明了又异常深刻。所以,我们应当以文学阅读给自己建立一道知识充足、趣味高雅的背景,而且力争使之始终处于高位。倘真如此,我们的眼光、思维、感受和整个生活就会跟以前没有这道背景时大不相同。
文学确实仅仅是一道背景而不是主体,然而没有它,作为主体的我们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文学是一棵树,你热爱它,你的生命就会充满绿色;而如果你漠视它,它就不会以欣欣向荣的姿态示你,你摧残它,自己的生活就会渐渐荒漠化。文学是是一撮盐,虽然量小,然而没有它,你的生活就会索然无味。文学是一种装饰、一种点缀,然而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毕竟人不仅仅是逻辑动物,理性之外,我们还有爱,还有梦想。
统计数字表明,当下中国的人均阅读量世界排名靠后,这毫无疑问跟我们日益崛起的大国地位不相协调,跟我们繁荣文化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目标不相协调。发达地区不能是水泥楼房的森林和汽车的海洋,欠发达地区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强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而要想达此目的,不妨就从文学阅读开始,不管是领导还是群众、是穿鞋的还是开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