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时间:2023-07-01 05:12:41 作者:会员上传

  下面是范文大全整理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欢迎借鉴参考!

  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座灯塔,按照它指引的方向,我们就不会迷失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面镜子’,对照它的要求,我们可以找到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 ”在9月10日召开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座谈会上,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坦陈学习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时刻装着咱老百姓哩,他的讲话‘很有嚼头’,按照他的要求,实打实地干,咱们国家会更富强,咱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好。”颍上县陈桥镇三王村农家书屋管理员王玉楠说,这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是乡亲们看书看报时热议的话题。

  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不断入脑入心,成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好安徽的行动指南。

  领导带头 上下联动形成学深学透浓厚氛围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9月2日,省政府与科技部在合肥举行2014年省部会商会议,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与参会人员一起,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个持续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反复学、经常学、持久学,才能深刻领会,把握要义,指导工作。”省委书记张宝顺对学习讲话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如春风劲吹,似热流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立体多元的平台、丰富创新的载体,形成了领导带头、上下联动、全面覆盖、学深学透的浓厚氛围。

  领导带头学,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示范效应。省委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摆上重要位置,及时召开九次全委会议、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座谈会,传达学习讲话精神,精心部署学习贯彻工作。省委中心组年初即安排了12个学习专题,并根据最新讲话精神,修订学习计划,更新学习内容。省委书记张宝顺带头学习思考,带头宣传讲解,先后在中央媒体发表《用中国梦凝心聚力 为中国梦团结奋斗》《坚决反对“四风” 解决突出问题》《坚持 “三严三实”推进作风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加快平安安徽建设》等多篇署名文章。在省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各级党委中心组运用集体学习、专题调研、个人自学、辅导报告等形式,在深化学习中提升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党委中心组带头学习的示范效应向各级领导干部辐射拓展,向各个领域延伸开来。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严三实”为主题,省委举办6期干部轮训班,1500多名市厅级党政领导干部、省属高校、省管企业以及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培训、研讨;省委教育工委、省国资委、省直机关工委结合各自实际,邀请专家学者,为系统内的干部职工深入讲解、专题辅导;各市、县将“学习触角”延伸至乡镇、街道,分层分类轮训,反响热烈。

  依托安徽干部教育在线网络平台,我省开设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网上专题班,安排了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精品课程,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与学员开展线上互动,解答学员提问,截至目前,8.5万名学员参加了在线学习培训。

  “三严三实”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美好安徽·圆梦中国”主题教育活动、“践行核心价值 打造好人安徽”活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抓手”,把讲话精神传递到各个系统、各条战线。

  带着 “看齐意识”“补钙意识”“赶考意识”,各级党员干部在“深”字上下功夫,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拓展内容学。

  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成为很多党员干部随身携带的必读书。大家通过细读精读讲话原文,领会精髓要义,加深认知了解。截至目前,我省《读本》发行量突破50万册,居全国前列。

  学在实处、学在深处、学在新处,关键是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深思细研,融会贯通。省管干部轮训期间,省领导和专家教授分别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生态强省、文化强省、干部选拔任用、法治建设等22个专题,紧密结合安徽实际,对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和阐释。 “学习越深入,对总书记讲话的理解越深刻,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强了! ”学员们纷纷表示。

  生动宣讲 透彻阐释推动讲话精神入脑入心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只有入耳入脑入心,方能内化为认识,外化为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对理论宣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省委讲师团负责同志介绍说,“送理论进基层”是我省坚持开展的一项品牌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起来,细化宣讲主体、客体和内容,明确“谁来讲”“对谁讲”“讲什么”,打造适应不同群体“口味”的“理论大餐”。目前已举办各类宣讲1.7万场,受众超过250万人次。

  “总书记的讲话很多都是百姓语言,接地气、有温度,广大干部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我们和群众互动时,效果也比较好。”宣讲团成员燕少红深有感触地说。

  依托领导干部、主管部门、道德模范、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五大群体,铜陵市构建宣讲大格局,开展分众化、互动化、艺术化宣传,让理论宣讲接上“地气”,增添“生气”,聚集“人气”。 “我们把‘大主题’转化为干部群众急切关注和乐于接受的 ‘小切口’,‘宏大叙事’与‘个人生活’相统一,使讲话精神与分配、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生态等各种民生问题结合起来,贴心说理、解疑释惑。 ”铜陵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介绍说。

  “中国梦,让老人老有所养享天伦;中国梦,让孩子学有所成奔前程;中国梦,让工人劳有所得享公正;中国梦,让农民春种秋收奔收成……”这是六安市70岁的“快嘴”朱仁才对“中国梦”的阐释。 “老朱的快板,把党的政策、习总书记的讲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俺们心里更亮堂了。 ”六安市裕安区石板冲乡九公冲村村民王大爷说。

  “我们将扎实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省教育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我省将把讲话精神全面、有机地体现和渗透在教材和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讲话精神学习教育。

  学习欲深入,研究须先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迅速成为社科理论界研究的焦点。省社科理论界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畅谈学习体会,交流研究成果。省社科规划办公室把讲话精神研究作为2014年度省社科规划课题的三大主攻方向之一,组织全省社科工作者开展专题攻关。围绕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组织30多个课题组结合安徽改革发展实践进行系统研究阐释,《加强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等一批重点理论文章在中央主要报刊发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安徽实践”“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转型发展中的安徽”“民生工程巡礼”……《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心策划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和特色报道,生动阐释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反映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新举措新成效。

  《中国道路》版权输往波兰、《小康之路》版权输往埃及,《中国梦·我的梦》、《我的中国梦》版权输往马来西亚……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介绍和展示当代中国发展的皖版精品图书倍受海外出版商青睐。“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越来越关心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走向。这些图书文图搭配,翻译精良,是法国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窗口。 ”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国际合作部高级总裁加布里埃拉·考夫曼说。

  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推动学习成果的运用转化

  真学、真懂、真信,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真用上,落实到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

  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机遇,以建设创新安徽、推动转型发展为核心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以“三严三实”锤炼党性、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安徽工作的新要求,成为美好安徽建设的着力点。

  重点培育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智能语音等十大高成长性产业,2013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均居全国第9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我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11章,45000多字,清晰地标明生态红线,勾勒出国土空间开发路线图;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我省地区生产总值9350.5亿元,同比增长9.3%……总书记的要求,被落实为一项项具体行动,转化为一个个喜人成果。

  从民生为本到选人用人,从创新驱动到深化改革,从文化建设到生态保护……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已经成为安徽干部群众完善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的锐利思想武器。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安徽要发挥什么样作用,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以‘确权’推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畅通城乡要素对流渠道,做活土地‘新文章’,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省农委负责人表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从总书记的“民生观”中,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人对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千万不能忘记的是发展,万万不能忘记的是百姓。 ”他介绍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省加快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下大气力为这些渔民办实事解难题,确保他们上岸后住房有保障、就业有门路、生活有奔头。截至8月31日,全省22058户以船为家渔民,已妥善安置8140户,完成率为36.9%。

  “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20字’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对群众的责任,是我们干事创业的重要保证。 ”省财政厅负责同志说,“三严三实”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开出了“醒脑良方”,是党员干部立志修身的新航标。作为财政系统的干部,要切实做好预算改革,严控“三公经费”,管好政府“钱袋子”。

  “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 ”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论断为刚刚成立的安徽新媒体集团指明了前进方向。集团负责同志表示,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把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讲话常常挂在嘴上。他说,“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牢牢掌握语音产业主导权,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 ”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热潮汇聚起谱写中国梦安徽篇章的强大正能量!

  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范文二

  为了认真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区人民检察院周密安排、精心部署,采取多项举措全力推动学习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一是思想重视,科学部署。制定了《关于开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院党组书记负总责组织干警开展学习;党组成员按分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学习,各科室负责人结合业务开展专门学习,形成学习互动机制。二是多措并举,深刻领会。在组织全体人员积极参加区委专题讲座的同时,利用每周二、五的政治学习时间,逐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中,由院党组成员轮流带头授课讲解,并要求领导带头撰写学习心得,做到学思结合,促工作见效果。营造出“领导带头学,干部自主学,全院集中学”的浓厚氛围。三是对照检查、自觉整改。通过召开两个层面的民主生活会深化学习的效果。首先是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位党员干部在会上结合工作岗位和工作实际进行认真剖析,对院内存在的问题进行踊跃发言。10月24日,院党组召开了以院党组成员为主的民主生活会,邀请市院政治处、纪检组、区委组织部和纪检委的有关领导列席参加,会上党组成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要求,轮流进行自我批评,相互进行点评检查,确保学习成果转化为抵制“四风”的实际行动。四是紧扣实际、完善措施。对民主生活会上揭摆出的机制问题,该院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考勤管理办法》、《车辆和驾驶员管理办法》等20余项制度,切实以规章管权管人管事,勤俭节约,勤政廉政,解决“慵懒散浮慢”等问题。五是量化要求、强化督查。为求学习不走过程,不流于形式,院党组量化学习要求,从形式上督促干警自觉学习。要求每位干警的学习笔记不得少于2万字,每人最少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干警的学习笔记由院党组随机抽查,党组成员的学习笔记则由全体干警进行传阅,并予以点评。对学习不深入,总结不深刻,落实流于形式的人员在院内电子大屏上通报批评,增强干警学习的责任感、压力感和使命感。

  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范文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16日在京主持召开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学员代表座谈会并讲话,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学习贯彻向广度深度拓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从去年11月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在中央党校连续举办7期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连同参加常规培训的共有2300多名在职省部级干部参加了集中学习轮训。在座谈会上,学员们踊跃发言,谈思想认识,谈收获体会,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既有谋划全局的宏观思考,又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是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通过集中学习讲话精神,进一步认清了发展方向和任务要求,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刘云山听取发言后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深入学习,做到深学深悟、常学常新。要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坚定性。

  刘云山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着眼固本培元,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不断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着力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为民情怀,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强化实践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课题,把学习贯彻的成效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刘云山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践行上先一着,成为好学上进、堪当大任的优秀领导干部。要继续深化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推动形成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出席座谈会。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有关负责同志,第7期研讨班部分学员代表参加座谈会。

  区人民检察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范文四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2016年4月24日,第三党小组开展了热烈讨论,受小组委托,现就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改革发展,谈几点思考。

  一、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生态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论述、批示等超过60多次,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对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目的是要用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一)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观念。大家体会,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总结,深刻论述了生态与文明的重大关系,直接揭示了生态保护建设与人类文明兴衰的本质联系。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2013年9月,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精辟论断,深刻论述了生态与生产力的重大关系,做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判断,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科学把握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切实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坚决守住保护绿水青山这条红线,反对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生态与生产力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的重要论述,立足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是解决我国复杂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强生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

  林业部门承担着46亿亩林地、8亿亩湿地和39亿亩荒漠化土地的治理重任,对维护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安全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对维护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统筹治理,处理好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等重大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造林绿化、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努力做到各项生态建设之间协调发展。

  (四)牢固树立生态就是民生福祉的观念。习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目前,良好生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之一,改善生态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各级林业部门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真正把生态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来对待,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全面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将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态福祉,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新期待。

  (五)牢固树立林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014年4月,习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是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高度,以卓越智慧和世界眼光,在深刻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林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的科学判断,把林业推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赋予了林业部门前所未有的新使命。

  在全球十大生态危机中,有八大危机是破坏森林和湿地导致的恶果,并在我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十分严重。针对我国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发展林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淡水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还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绿色增长和外交战略大局。我们林业工作者尤其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以则无旁贷的高度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高度紧迫感大力宣传和提高林业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发展林业事业,推动林业走上国家战略位置,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牢固树立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的观念。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林业局《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央对林业改革提出的最新要求,明确了林业改革的总目标,把林业治理体系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总布局。

  经过几十年实践探索,我国林业制度逐步建立。但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相比,我国林业治理体系还很不适应。有的制度还存在缺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并抓紧建立;有的制度还很不完善,甚至存在很多体制机制性障碍,需要坚持和完善;有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制度的效能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制度间的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够。因此,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事关林业长远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总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不断创新林业治理体系,使林业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适应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要求,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林业制度。

  (七)牢固树立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的观念。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发展林业“依靠谁、为了谁”等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指导方针、发展道路和工作重点。

  林业是全民共有、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伟大事业,林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是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保障,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全面加快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步伐,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生态资源培育和管理,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业建设。各级林业部门要始终坚持发展林业为了人民、发展林业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着力完善林业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办林业的强大合力。

  (八)牢固树立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观念。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这一重要论述,是党中央在提出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业双增目标”后,首次对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出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森林生态功能的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上升到21.36%,但是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现有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好的仅占13%,每公顷森林蓄积量89.79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即使到205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增长的长远目标,也只有26%左右,仍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要用占全球5%的森林面积来支撑占世界19%的人口对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巨大需求,必须在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上下功夫。

  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六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林业职能,扎实搞好顶层设计,按照“两屏三带”总布局,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发展十大绿色富民产业,构建科学合理生态安全格局。

  (一)扎实推进林业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三北”五期、“长江、珠江流域及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三期、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央财政补贴造林、抚育项目,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和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着力抓好国家沙漠公园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建设,加强沙化土地治理,不断提升生态承载力。

  (二)不断强化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原绿化三期等生态修复工程,把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力争到2020年把农田林网控制率提高到90%以上。加强退化防护林特别是农田防护林带修复,不断完善体系,调整结构,提升防护能力,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三)严格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快推进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把所有需要保护的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划定生态红线,对独特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实行重点保护、永久保护;加强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着力增强天然林的生态功能。

  (四)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目前,国家林业局正组织编制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已将重要湿地保护纳入规划建设内容。同时,拟在区域内选择部分典型湿地,组织实施一批新的湿地修复工程,通过国家工程示范带动,推动全区域的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工作,有效遏制湿地萎缩退化势头。

  (五)加快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步伐。认真落实中发[2015]6号文件精神,坚守保生态、保民生双线并行,理顺体制机制,建立生态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坚持试点先行,依法依规,有序推进;建设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稳定和谐的新林区。同时,深化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三项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调动各方面建设和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改革目标。

  (六)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划定四条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一是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二是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三是荒漠植被红线:全国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恢复荒漠植被不少于53万平方公里。四是物种红线: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严禁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大力加强森林(林木)、草原、水源以及林地、湿地、沙化地等绿色生态资源的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