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3-07-01 04:43:55 作者:会员上传

  对于一个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一个企业的改革发展来说,同样也是“打铁还要自身硬”。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反腐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2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反腐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1】

  当前,中职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在学习、行为、态度、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偏差。由于长期的失败、失落,导致不少中职生自卑、自弃,并产生较强烈的抵触和逆反心理。一个中职班级通常由四五十名这样失意的学生组成,给班主任的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中职生在学习和行为等方面客观存在偏差,是最需要挖掘潜能、促进健康成人成才的群体。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亲密,必须有效激发班主任的道德潜能,提升专业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培育中职生的道德品质,挖掘他们的潜能。

  激发潜能,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中职学校要多措并举,努力通过“多方位践行、多维度反思、多形式学习、多层次研究、多视角考评”,以独具特色的“行思学研评”五位一体潜能激发模式,打开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密码。

  行:自主发展的奠基石

  优秀班主任一定是实干家。实践出真知,优秀的班主任都是从每日的班级管理和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对于许多年轻班主任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实践,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经验积累过程;另一方面,要抓住实践的机会,把优秀班主任及教育专家的教育经验、思想、方法等“妙药”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缩短探索、摸索的过程,快速提升德育工作能力。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一方面,要大胆放手让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促进年轻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实践指导,使年轻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更具科学性。只要年轻班主任行动起来并能持之以恒,他们一定会制订切实的工作计划、研究问题学生案例、深入班级课堂、尝试新的构思等,在这些扎实的学习行动中,思想一定会跟着行动逐步发展、成熟和升华,从而使自己逐渐变得优秀。

  思:专业成长的关键点

  学生学习需要反思,班主任专业成长也需要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潜能的开发、发展,才能进一步在德育工作实践中创新、提升。对于刚走上班主任岗位的年轻班主任来说,要在自觉、自主发展中学会坚持自我反思,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如坚持写反思日记、教育案例、德育论文等,坚持参加班主任沙龙等交流讨论活动;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反思,每年每月每周每天都应有一个读书计划并落实到行动,坚持阅读之后写下所思、所想、所感、所动,让每次反思成为自己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阶梯。

  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中职学校要为班主任创造思考、反思的良好成长环境。如利用学校网站开展班主任工作的群体反思,选择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研讨、争鸣;开展同一主题班会或主题活动后的反思活动,相互交流和学习;把班主任工作反思作为硬性要求,并列入评优考核中。中职学校通过“推拉”等方式创造班主任思考的氛围,无疑能更有效地激发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潜能,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学: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持之以恒地学习。作为中职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班主任只有坚持学习、充实自我、发展自己,才能面对“潜能生”及“潜能班”带来的高难度挑战。班主任要向书本学习、向优秀班主任学习,尤其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因为中职生个性差异大、素质层次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方法往往不能复制,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激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习潜能,中职学校必须积极搭建班主任专业成长学习的各种平台。第一,搭建“传帮带”的师徒学习平台,让优秀班主任传授经验、帮助成长、带动发展,促进年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第二,搭建研讨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年轻班主任在班主任俱乐部、班主任沙龙、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等活动平台中学习。第三,搭建班主任培训平台,强化校本培训,定期组织主题班会或主题活动,举办公开课、示范课;把校外的德育专家“请进来”,“里应外合”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采取“走出去”的培训策略,让班主任提升理论水平、拓宽知识视野、增强专业能力。

  研: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引导班主任把德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注重问题研究,进一步提升理论修养,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班主任要树立问题意识,关注班级建设、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做德育科研的有心人。另一方面,针对问题不断反思、总结,更要落实到研究的行动上来,要养成写教育日记、教育周记、教育随笔、教育案例等习惯,不断为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积累素材、积聚智慧,同时要针对教育问题,积极撰写德育论文,主动参与和主持德育课题。通过德育科研活动,把科研成果带到教育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中职学校要大力创造科研条件,并激励班主任走上德育科研的道路。首先,要建立并完善一套以科研引领德育工作的机制,鼓励班主任把问题当课题,积极投身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引导班主任把班级建设作为德育科研的主阵地,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德育工作规律,提升德育工作能力。其次,要建立德育科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提升班主任德育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把德育科研成果列入班主任星级评定和职称晋级的硬性条件等。再其次,要想方设法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科研能力,增强科研自信,如在校本培训中注重德育论文撰写及课题申报的培训,定期组织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演讲、德育论文等各类比赛,以赛促研,营造浓厚的德育科研氛围。

  评:专业成长的驱动力

  中职班主任工作头绪多、事务杂,工作时间长、学生管理难度大,检查、考核、评比繁杂,心理负担重、物质待遇低,以致当前中职班主任或多或少存在职业倦怠感。有调查发现,有38%的班主任称自己不愿担任班主任,但在行政强压或职称评定的刚性要求下,他们不得不接受“赶鸭子上架”;有80%的班主任认为中职班主任工作难度大,没有幸福感和成就感;有62%的班主任觉得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缺乏动力,处于应付状态。针对中职班主任存在的这些问题,班主任队伍建设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机制,才能充分激发班主任工作潜能,促进班主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视困难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助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成长。

  建立科学的考评奖励机制,激发班主任工作潜能,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职学校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一是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努力形成“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系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遵循多劳多得与效率优先的绩效考核原则,考核与月度津贴、年终奖金挂钩,考核与班主任等级评定、职称评定挂钩;三是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在班主任工作评价上要有目标激励,还要注重情感激励、物质激励,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以情感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

  反腐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学习心得体会【2】

  “老师”穿着拖鞋就进了教室;课堂上坐在讲台的凳子上拿着手机讲课;教室后面的柜子上放置的物件摇摇欲坠;一群孩子挤在一个小屋子里读着“书”;课堂上貌似最后排的孩子有些调皮老师没有注意到;带着大群孩子在乡间“活动”;对孩子们进行“大会”式批评教育;还有一张张孩子的特写附带着名字被上传到网络上;乱糟糟的办公室里直播着狼人游戏。如此种种夹杂在一片认真上课、带班活动、家访之间,让我有些不太适应,支教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欢乐自由了。联想着前些日子看到的批评短期支教的文章,心里觉得有点瘆得慌,这样的支教是不是该被批评呢?

  和支教联系在一起两年了,14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正在仓促的准备着第一次支教,因为对那时候的支教觉得不满,所以想去求变。两年过来了,或许是自己有些倦怠,觉得现在的支教还大不如前了。前几天在准备一个活动的PPT时,用了一个词来形容现有的支教,“千疮百孔”,这些趴在支教身上的虱子大概归纳一下有以下种类的,同时在对应问题后附了一些自己的解决办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支教组织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

  国内大多数高校均有支教队伍,少则数支,多则上百,参与支教的志愿者数量更是异常庞大。而近年来有愈发壮大的趋势,且来势凶猛。但在这浩浩荡荡的支教大军中仅有极少部分是专门进行支教工作,这一部分主要是学校的学生组织(学生会、青协、实践部等等)或一些公益机构,这些队伍能较好的把握支教的质量。而另一大部分是临时起意的支教队伍或者一些挂在学生组织中的以完成社会实践或者献爱心体验生活为目的的支教团队,这些团队的项目质量令人担忧。

  怎么解决呢,质量应该是最重要的指标,也就是不合格的机构别做支教,如果要做那么就确保做好。这样讲可能会让人觉得是在给新生机构施压。是的,就是在施压!因为支教是在以孩子们的时间为代价,绝不能出问题,如果新组织想做支教怎么办呢?可以先到其他有经验,优秀的组织去学习,取其长处,总结其问题,形成明确的工作思路以后再搭建支教团队。

  2.项目设计、运作、保障等有待完善:

  大多数组织准备周期短,在学期末才开始着手准备支教,匆匆忙忙招募好志愿者、联系好支教地,考完试就出发。以至于项目的准备极不充分,对项目地的环境、交通、教育现状、学生情况等了解甚少。在课程准备上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所需,更严重的是在面临突发状况或复杂情况时不能很好的处理,例如遭遇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断水断电、交通意外情况等等时会措手不及,因而埋下了较大的隐患。而志愿者甚至是组织者缺少基本医疗常识,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培训,甚至连相关意识都没有。而缺少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的可行的安全预案,学生和志愿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今年在志愿者招募阶段,就有志愿者家长询问我,如何保障安全,家长的心理其实很简单,孩子安全就好,别的都不重要。但如何去做好安全工作就值得我们思考了,绝不仅仅是签订一纸“免责协议书”。今年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暴雨洪灾,很多队伍取消了支教项目,我想这是对志愿者和孩子们的负责。

  充分准备是解决之道,一期支教的准备应该包括:立项、调研、招募、培训、备课、执行、反馈。前期认真对项目地进行了解,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年级数、当地经济状况、交通状况、环境情况等等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项目方案,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多吸取当地老师建议。将安全预案做细致,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地方都落实到人,同时尽可能准备备选方案,队伍到达当地后进行实地勘察再进一步完善。目前有很多机构会在支教前提前走访,这是极好的方法,值得借鉴。同时对志愿者和学生进行认真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让支教可以顺利高效安全完成是最终目的。

  3.项目持续性差:

  由于部分开展支教活动的组织的准备不够充分,管理不够得力,支教的效用往往不大,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看不到孩子们的变化;而且由于缺乏教学管理经验,在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教育方面做的不到位,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支教期间变糟,甚至出现损坏公物等状况,常常给支教地学校或教育部门造成巨大麻烦;以及当地一些政策原因或自然原因,很多机构不得不经常被迫更换支教点。短期支教时间大多在20天左右,除去一开始的适应期以及离开前的离别期,实际发挥效用的时间极其有限,若一个项目点不能持续,带给学生的影响往往是弊大于利。而很多队伍为了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亦或是为了支教而支教,在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取消后,采取“游击战”模式,最终得不偿失。我们的队伍曾经也因为自身原因出现过被迫取消的情况,不过很幸运当地老师给我们指出了错误,我们得以及时调整。而我们更多的支教小伙伴,当我们遇到种种状况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先从自身原因进行反思。

  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做好自己。然后选择真正需要支教的地方进行支教,不必把视线集中在支教的热点地区,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更合适的支教点。在我们身边,硬件设施完备的地区也有需求需要我们调整自身适应发展。在那些地区更容易扎根立足成长。同时最好与项目学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且经常保持沟通,相互间做到信息互通互信。同时做好支教后的反馈工作,在一期项目结束后,从学生、家长、老师那里获取反馈,发现工作的得失,每一期工作有进步、有成效那么合作自然可以持续进行,切勿闭着眼睛做支教。

  4.课程不成体系,规范性差:

  由于我们支教组织的成员流动性大,在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整理方面就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志愿者上课所讲授内容大多由志愿者个人自主准备并随性发挥,课程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如不符合学生对应阶段所需,对学生影响弊大于利。而由于没有教学体系,志愿者讲授科目大多从网络获取,教案来自各种文库或者教学大纲的参考题目,加之新老队员间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交接,教学内容重复性高,甚至可能每一期讲授的“兴趣课堂”都相同,学生失去兴趣。另外不规范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极易对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以及相应教师的上课方式造成冲击,对学生后续的学习造成影响。想必都听说过这么一个不知真假的故事“一个支教队伍到了一所乡村学校,给孩子们上了几节英语课,然后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老师讲的是错的,孩子们很听志愿者的话,改了。但是故事没有在这里结束,学校正常开学后,孩子们再也不听自己老师的课了。而这是该学校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位愿意留下的英语老师”。

  形成支教内容体系是必经之路,尽可能多的获取当地老师的支持,询问他们的教学方法,了解教学方式内容,针对性的进行准备。同时可以联系城市一线名校名师、高校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研发课程。如果这一块比较难操作,那么可以先做好自身的教学体系建设,每一期志愿者的教案收集整理,逐渐搭建框架,然后做好每一期支教志愿者的工作交接,做到一对一,如果可以准确对接学生的情况,那短期支教也可以做出长期影响。

  5.项目定位不明确,孩子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支教地,学生的情况差别很大。例如经济教育极度落后地区,学生大多是知识基础差,甚至三四年级了还未掌握一二年级的知识;性格较内向,怯与与人交流,对世界的认识少,在这些地方倾向于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及学生自信心的养成。而对于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因为父母在外打工,经济条件不会太差,但是这些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更多需要进行的是心理关怀以及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但是目前,一部分支教团队对学生实际所需的认识不够深刻,去做的支教工作就是随意上上课,玩玩游戏就没了,进行支教工作的实际价值有限。另外有一部分为临时发起的社会实践队伍,其根本目的是完成社会实践任务,而非为乡村教育做实事,目标就不对自然做不了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支教一词拆开可以理解为支援教育,那么支援就是一种补充的作用,是对当地教育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适合的人去做适合的支教,作为机构应当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职责,想明白了再做项目。如果说第一次很难把握,那么可以利用第一次支教的机会,向当地学生、老师和家长获取信息,然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应当明白支教是一种服务,明白服务对象所需很必要。应当把传统想法“我们想带给孩子们什么”调整为“孩子们需要什么”。当然这里的需要应当的建立在一个比较深层的调研基础上的,而非孩子们直接告诉你的“我们想玩,我们想要文具,我们想看电影”。

  6.支教志愿者质量亟待提高:

  支教人常常会让孩子们称呼自己为哥哥姐姐,这样能够缩小彼此间的距离,但是这些哥哥姐姐中的一部分忘了自己还是一名老师。在乡间土地欢快撒野自拍合影的,夜里学校高声喧哗的,走家串户时缺乏基本礼貌的,队员之间拉拉扯扯的,我想这些行为在村民的眼里会给各位支教人的形象分大打折扣。而一个个无所事事的夜晚,被一集集事先准备好的剧或者一局句充满欢乐的狼人杀填满。有时候难以想象,当孩子们走到志愿者的办公区看到乱糟糟的环境时,我们教孩子们的爱好卫生他们还会听吗。而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太多志愿者不懂得尊重孩子们,拍摄的照片随意传播到网络上,而且一般还会配有一段煽情的话,试想多年以后这些孩子们在网络上检索自己的名字时看到当年的“惨照”时会是什么情绪。而教育方法的不得当,更可能严重伤害孩子们。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该以什么方法去处理,值得每一个支教参与者思考。

  大多数机构所做的支教是针对中小学的,其中小学居多,那么单论能力来说,绝大多数人都可以胜任。那需要提高的是什么呢?志愿者们大多数第一次去支教,对于如何和孩子们相处,如何和村民相处,如何解决学生的问题,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等等问题是不清楚的。所有支教的组织应该在这些方面对志愿者进行引导与培训,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从着装到言行,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家访,都进行一个较高标准的要求。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了,支教的质量自然上去了。有组织在支教前,会集中在学校进行培训,密集的团队训练,讲课备课,这是对孩子们负责的做法,值得借鉴。

  关于支教期间的时间安排,以我们的项目(上课半天的学校)为例,志愿者一天的生活轨迹如下:早晨5:30早餐组志愿者起床准备早餐,6:00所有志愿者起床洗漱吃饭,6:30外派组出学校到学校周边20分钟路程内的安全隐患点或路口迎接学生,7:00其余志愿者根据安排进入教室、楼道或操场照学生,待学生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组织进行卫生扫除,晨读或运动。8:30开始上课,课堂内一名任课老师,一名助教(由当堂无课老师担任,起到帮助管理学生,帮助答疑,处理紧急情况的作用),12:30左右下课分组送学生回家同时进行家访,下午规定的时间前志愿者返回学校,晚餐前后可在校内自由活动洗衣服给家人打打电话等,晚上8:00开始开当天总结会,处理问题布置工作,会议结束后志愿者会准备第二天的课程例如修改教案,试讲课,准备教学用具等等。一整天的任务完成后进入梦乡,志愿者们会很充实同时效率也会比较高。

  支教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在课程准备上,多花一些时间去和孩子们谈谈心,多去想孩子的某一个行为的原因。用心去做支教,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支教人自己都将是极好的。

  7.跨地域支教成本太高:

  目前支教地大多在西部地区,志愿者们从全国各地赶到支教地,或者由学校一起去支教结束再回到全国各地,这中间甚至有志愿者跨越大半个中国。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在路途中,同时旅途花费也极大。同时长距离迁移去支教也不利于后期和孩子们保持联系,我们希望志愿者能在支教后的两年内回到支教学校去看看学生们。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不同高校间共同开展支教行动,统一招募培训后,志愿者就近分配,返乡支教。既可以减少开支,也可以让志愿者回馈家乡。同时不同高校的志愿者会有不同高校自带的气质,更多元的构成可以让支教质量更高。

  8.缺少资金,项目执行困难:

  大多数支教团队物资资金缺乏,能开展的公益项目受限,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进一步解决,只能无奈搁置。目前有一些筹款渠道可供支教团队使用,但是由于团队规范小,筹款难度会非常大。而如果进行筹款或募捐,会占用其大量时间,以至于最根本的教学内容的准备不够充分。

  可以尝试多样化的物资筹集渠道,充分利用网络筹款解决资金问题,联系企业获取一定支持。同时可以多个支教团队结盟共同筹款,这将是1+1大于2的过程。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且筹集的善款在使用后务必进行细致的账目公示,让项目的支持者了解到相关内容。形成良好的后期反馈将有利于项目的开展。

  很多人都在问支教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最大的意义就是带去一段美好的陪伴。支教路上的我们,或许还不够好,但我们在努力着,我们接受批评并认真反思改进,但不接受诋毁和侮辱。

  每一朵花都用盛放的权利,支教人希望让那些长在悬崖边的花朵可以怒放。

  简述一下我们的使命和支教理念

  使命:用专业的支教让大学生和乡村儿童共同成长,助力乡村教育、文化、经济发展。

  支教理念:推行以“家”为核心的“专业支教”“连续性短期支教”。“专业支教”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参与其中,知识、兴趣和品德同步提高;让每一个支教志愿者才尽其用,同时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与成长。“连续性短期支教”让改变持续发生,通过柔软的心灵给孩子们带去长期陪伴。以“家”为核心一改过去支教提出的“走出大山”理念,让孩子们认识到家的重要性,故乡的本源性,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故乡,热爱家乡文化,鼓励孩子们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去后再返回家乡服务家乡。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反腐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

2.2017年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心得体会

3.反腐大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

4.2017年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

5.永远在路上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会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6.2017关于《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

7.2017年央视反腐《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心得体会

8.打铁还需自身硬心得体会范文8篇

9.收看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1-8八集观后感心得体会

10.公安观看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