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用全球视野、历史眼光、辩证观点,科学分析并提出“六个基本判断”和考量。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笔者就第二点发展的老路走不通,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谈谈看法。
四川地处西部内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目前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四川发展还不够均衡,四川城乡二元结构依旧明显,地区之间发展差异很大。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还不够均衡,尤其是文化发展还有所滞后。三是还需大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依旧实现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缺少科学发展思想。总之当前发展不足是四川面临的最大问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四川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各种经济资源渐趋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决定了四川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四川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长此以往,经济资源特别是那些不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必然越来越少甚至趋于枯竭,从而必然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使可持续发展变为不可能。四川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决定了四川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川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XX年确立并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伴随工业快速增长而来的,是难以避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呈加剧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在当今中国是大势所趋,在当今四川也是势在必行。首先,我们可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1995年,我国就提出要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现今四川这一转型已粗具基础。我们虽不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立即做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为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但可以先从降低物质资源消耗上做起。其次,我们可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譬如,可以通过西部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改善能源结构;可以通过西部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增加出口产品生产,增强出口对四川经济的拉动;还可以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改善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的贡献结构,等等。这些结构的改善,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又将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对资阳而言,宏观经济形势仍然较为复杂。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世界经济保持缓慢回升,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出现好转迹象。二是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转型升级出现积极变化,内需潜力依然巨大。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环境总体有利。三是四川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面临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成渝经济区、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历史机遇。四是我市经济总体保持了好于全国、快于全省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市综合立体交通网逐步形成,“1+4+2”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成都区位,资阳成本”优势更加凸显,将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面临困难看,一是XX年世界经济仍存在不确定因素,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二是我国发展已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消费政策消化期的叠加阶段,稳中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产能过剩、债务水平上升等问题仍没有缓解。三是四川经济总量在跨上2万亿元平台后,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同时存在产业层次不高、民间投资不强等制约因素,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四是我市“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市情尚未改变,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居民增收乏力、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依然存在,急待我们加以解决。因此转变发展方式,稳中求发展刻不容缓。
对于我们东峰镇来说,加快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发展,一是要立足第一产业,从引进优良品种产物、学习先进技术等方面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加大对第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在最大程度上塑造有东峰品牌效益的企业,从而加快发展,为进一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