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德者,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之谓也;德育,即育德,意为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
综观历史,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诸子散文中均可读到有关的文字;在罗素、爱因斯坦等文章中,也能找到诸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宽容、最善良、最诚信的民族”等字样。
观照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我们的道德素养总体却在退化,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方面,属于人自身的因素。因为,从本质上而言,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当他的私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什么廉耻之心、羞恶之心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忘得一干二净;另一方面,来自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一夫众咻”“橘生淮北”是也。
对这种是非不辨、善恶不分、诚信缺失的现象,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熟视无睹,而要从事关个体(每个人)发展、国家民族的繁荣的高度认真审视其潜在的危害,同时想方设法从源头控制,力争“标本兼治”:
要从小抓起,即从进入校门(幼儿园)的时候就真抓实干。因为,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人的可塑性最大。如果从起始阶段就扎扎实实抓学生的养成(思想、行为、生活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意识,还用得着到大学去强调要节约粮食水电、不要乱扔纸屑果壳吗?当学生进入校门的时候就知道并学会了考试作bi,即使监考老师跪下两条腿,也是无济于事的。事实上,我们现行的做法有点本末倒置!
要从小事抓起。在学校里,要告戒学生认真学习;同学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等。如,可以通过如何为身边的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开展有关主题班、队活动,达到相应目的。
要实在可感,不要虚无空洞。对学生空喊“爱国主义”“热爱祖国”的口号是毫无意义的,应该要求学生从爱父母、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开始,从而推而广之。据说,日本有一个中学生访华团,为了开展“爱日本”教育,来到天安门广场,规定活动时间为一小时。然后,老师分配任务:有人统计规定时间内长安街共经过多少辆汽车,有人统计规定时间里有多少辆车是日本制造……在活动结束时的总结中,日本教师说了一席令国人愤慨但又值得深思的话(大意):中国有什么了不起,在它的心脏,有80%以上的车是我们日本制造的,只有我们日本,才是世界强国;大和民族是世界最伟大的民族。我无意于要求我们的学校和学生也纷纷开赴国外(其实,我们也不具备这个条件),我只想表达“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怎样开展的”“我们该如何开展爱国注意教育”的意思。我们的节日不可谓不多:什么“五四青年节”|“七一党建节”“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一二一”等等,不一而足;但“一阵风”“走过场”也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不会有“(雷锋)三月来了,四月就走”之说。其实,何止是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如此!
要贴合学生实际,抓住重点;注意形式灵活,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到什么山,砍什么柴,什么年龄层次的学生,就进行什么程度的思想教育;不要面面俱到,一个不落,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重点开展几项活动;蜻蜓点水,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