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20xx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张富清事迹观后感素材,欢迎大家来参阅。
张富清事迹观后感素材
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
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
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
……
所有这些,只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一)
20xx年12月3日,来凤县城。
来凤县委政法委干部张健全,小心翼翼地怀揣着一个包裹来到县人社局。彼时,县里正在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
张健全带来的东西,是父亲张富清一生珍藏的宝贝。
“那是下午5点20分,我正准备下班。看到闪耀着光芒的勋章,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对那天的情景,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专班信息采集员聂海波记忆犹新。
在聂海波注视下,张健全郑重地一一取出包裹里的物品——
一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张富清在解放战争时立下的战功:立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
一份西北野战军的报功书,讲述着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
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奖章,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
激动地看完张健全带来的材料,聂海波深感震撼:“没想到我们来凤还隐藏着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大英雄!”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那一夜,张富清接连炸毁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数箱弹药。战斗中,他幸存下来,两个战友却从此杳无音讯……
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张富清获得军甲等“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1948年3月参军,8月入党,在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城等战斗中都冲锋在前——这位陕西汉中小伙子历尽了九死一生。
观看张富清老人事迹的有感
瞒得再紧,瞒不过最亲的人。
妻子孙玉兰最清楚丈夫身上有多少伤。右身腋下,战争中被燃烧弹灼烧,黑乎乎一大片;头顶的伤疤至今依稀可见……
孙玉兰和张富清是同乡。战争期间及之后的几年,村里人都以为张富清已经不在人世了。1954年,张富清回了趟家乡,大家才知道,他还活着。
共青团员、妇女主任孙玉兰,和长自己11岁的张富清一见钟情。不久后,被爱情召唤的孙玉兰,追随张富清到了来凤。
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上世纪60年代,为给国家减轻负担,担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从供销社的铁饭碗“下岗”。他的理由很简单:“国家困难,我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占群众、公家的好处……要精简人员,首先从我自己脑壳开刀……”
同挚爱的人在一起,多苦都是甜。
夫妻俩生养了四个孩子。大女儿患病,至今未婚,常年在家靠母亲看护;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员;两个儿子凭自己的本事上学、工作,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
几个子女,没有一个在张富清曾经任职的单位上班。
如今,最小的儿子也快到退休年龄。形容自己眼中的父亲,张健全用了一个词:“平凡”。
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乐观、朴实、真诚……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差别。
张富清优秀事迹观后感
如果不是去年11月3日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张富清拿出了泛黄的“报功书”,还有几枚奖章,几乎没人知道,这位95岁的老人,是一位特等功臣。他的子女只知道父亲当过兵,亲朋邻里只知道老人是县银行离休的副行长。
为什么老人之前从未表明过自己的赫赫战功?“封存”荣誉的背后,他坚守的究竟是什么?
3月初,我们从湖北武汉乘车前往来凤县,探访张富清老人。虽已年过耄耋,听力几近丧失,但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见到部队来的人,显得格外激动。聊天中,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歌,记忆也回溯到那段峥嵘岁月。
少时·征战
“一冲上阵地,满脑子就是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意志和勇气”
1920xx年,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48年3月参加西北野战军,在二纵队359旅718团二营六连当战士。老人说,他到部队后,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打仗,印象最深的是永丰战役。
永丰战役时,张富清所在的六连担任突击连。那天拂晓,他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匍匐前进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和敌人展开激战。
“我端着冲锋枪,对着敌人一阵猛扫,一下子把近距离的7、8个敌人全部消灭了。”说起这段战斗经历,老人手舞足蹈,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说,等他回过神来,才感觉头顶有血往下流,用手一摸,一块头皮翻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一颗子弹刚刚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一条浅沟。
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把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将碉堡炸毁。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突击组的另外两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回想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战友,张富清老泪纵横。
老人说,打仗时他多次参加突击组打头阵,但当年他的身体其实很瘦弱,打胜仗的关键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就是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意志和勇气。”说起打仗的诀窍,老人仍一脸自豪。
永丰战役后,彭德怀到连队视察,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当时张富清很受鼓舞:“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完成了任务,组织上给我这样大的荣誉,我非常感动。”
后来,张富清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除了“报功书”上提到的“特等功”,还3次荣立一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
离营·奉献
“军人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完成任务”
1955年,张富清已是359旅的正连职军官,他所在部队面临调整,要去地方支援经济建设。多次立功、身体有伤的张富清,原本可以选择回到老家陕西,但得知单位鼓励大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山区去支援建设,他就选择去了偏僻的鄂西山区,在来凤县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来凤县,组织先是安排张富清到县公社工作。今年68岁的田洪立,是张富清在来凤县卯洞公社的同事。当记者说起张富清是位战斗英雄时,田洪立非常惊讶,此前他从未听张老提过自己的那段经历。他回忆道,张老为人正派,工作中总是挑最困难的任务。当年公社班子成员分配工作片区,张老抢先选了最偏远的高洞片区,那里不通路、不通电,是全公社最困难的片区。
上世纪60年代,公社面临改革精简。当时,张富清的家属孙玉兰也是公社职工。田洪立说:“张富清是副主任,大家眼睛都盯着呢。如果他裁别人,不裁自己家属,别人会说闲话;裁了自己家属,他妻子就得下岗失业。”
在公社研究改革方案时,张富清第一个站了出来,让自己家属回家待业。“公社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执行政策才能坚决,动员别人才好做工作。”然而,每当忆起此事,张富清仍感觉对老伴有着深深的愧疚。
之后,老人还先后在当地粮食局、银行等单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保持着军人的形象,“军人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完成任务。”
但是,他的军功却从不示人,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不清楚。他的小儿子张健全说:“父亲从来不和我们说这些,他把立功证书和奖章都锁在一个小皮箱里,打包捆着。就是现在,不经过他同意,家人都不能拿出来。”
晚年·坚守
“我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呢?又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要求呢?”
在建行来凤县支行,许多人知道张富清这位离休的副行长,但都没听说过他的英雄事迹。不过,33岁的年轻行长李甘霖仍对张富清钦佩有加。
去年11月,李甘霖得知老人要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他嘱咐张老:“您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部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眼球晶体,保证效果。”然而,老人做完手术回来报销,李甘霖发现他只选了3000多元那种最便宜的眼球晶体。后来他得知,考虑到晶体质量和身体适应情况,医生原本给张富清推荐了7000多元至2万元的眼球晶体。
“当时,和我住一个病房的一个农民也做白内障手术,他选了3000多元的晶体,我就跟医生说跟他选一样的吧。”说起这事,老人很坦然。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90多岁的老党员,如今不能再为党、为国家作什么贡献,就更不能向党和国家提“过分”的要求。
多为党作贡献,少给组织添麻烦,即使是离休后,老人的信念也从未改变。20xx年,张富清的左膝患原发性脓肿危及生命安全,医生为他做了左腿高位截肢手术,表示老人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手术康复后,老人没有放弃,坚持天天锻炼,依靠辅助工具练习走路,最终重新站了起来。
在张富清看来,自己年纪大了,不能为家人、为党做事情,但要确保生活能自理,不给家里和组织添麻烦。“我不能给家人增加负担,得让他们集中精力为党多做点事情。”
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来凤县领导多次上门探望。老人总是动情地说:“当年和我并肩战斗的那些战友,许多都牺牲了,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比起他们,我今天吃的、住的已经很好了。我有什么资格把战功拿出来显摆呢?又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要求呢?”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63载的缘由,道出了一名老兵最朴素的内心独白,也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最纯粹的理想信念。
张富清事迹心得体会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读完张富清事迹的感受
这是一个“隐者”的故事,也是一位“勇者”的传记,更是一个“智者”的传奇。
他叫张富清,95岁,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20xx年12月3日,在信息采集时发现,他是一位有着卓著功勋的战斗英雄。1950年张富清被授予 “人民功臣”奖章。1955年退役后,他将包括“人民功臣”奖章在内的三枚军功章,和那些立功证书一起,装进了一只旧皮箱里,被封存、被隐瞒、被遗忘……
大隐隐于市,张富清老人是一名真正的隐者。人生在世,难以回避“功名”二字。有人把功名看得很重,把荣誉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专提当年勇,喜欢躺在功名簿上睡大觉,殊不知功名反而成了其前行的负担和累赘。老英雄张富清把功名看得很淡,深藏功与名,转业之后没有向政府“摆资历”、“论勋章”而是悄无声息地主动请缨,扎根一线山区,直到壮年变成暮年青丝变白发。对他隐士般的做法,他这样回应 “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许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显摆啊?”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思潮中,隐去功名的张富清老人,却似一股清流,涤荡浮躁的污垢,冲刷喧嚣滋生的温床。
勇者无惧,张富清老人是一名真正的勇者。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他无畏无惧。他不仅是战斗中的英雄,更是一位精神的勇士。7年前,88岁的张富清因病左腿高位截肢,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他却出乎家人和医生的意料,装上义肢,依靠顽强的毅力和一股打不倒的执拗,站了起来。
大智若愚,张富清老人是一名真正的智者。战争年代,张富清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建设时期,离家征战已经7年的张富清本可以转业回原籍工作,他却选择了到艰苦、困难地区为党工作、为人民造福。有本钱不用,这是傻吗?不是,这是智者,直面自己的内心,有明确的志向,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有坚定的信仰,一个共产党人忠诚的信仰。一个心怀社会,心怀祖国的人就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张富清老人的事迹,读之让人泪目,为之震撼。他是我们的心中的精神坐标,一座丰碑,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这面镜子面前理仪容、正衣冠,在功利面前做隐者,在工作中做勇者,在利益面前做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