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时间:2023-06-28 15:47:39 作者:会员上传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第一次看到这时还未读过这本书,但这句话就像是自由、理想和现实撞出的火花点亮在我面前。

  细细读,作家毛姆用自己对人性敏锐的洞察,用幽默的文字、动人的情节、深刻的思想编织了一位艺术家的传奇人生,探索了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与相互作用。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年过四十,前半生简简单单生活,看起来很幸福。纵使与他关系最亲密的夫人曾说他没有一点艺术细胞,像个木头,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一切开始追逐梦想,

  我喜欢他即便深陷噩运但却依旧深陷其中的享受姿态,也佩服他即便充满未知却依旧不回头地踏上塔西提岛。

  月亮高挂夜空,六便士是生活必须,月亮和六便士的选择,谁都没有错。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活着的意义多样,只要忠于内心,诚实地面对内心的声音,认真地选择自己对社会该做什么贡献,这就足够。思特里克兰德用抛弃道德枷锁来追求灵魂的声音很动听,亚伯拉罕听从内心的声音放弃高薪医院而去当检疫员也是一种选择,这不是糟践自己的生活,而是高于生活高于物质地去追寻精神世界。

  书里所言:“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循规蹈矩的生活是否让你失去了一点快乐呢?那就勇敢起来吧。能像主人公那样为了理想而痴狂的人是少数,但是,是否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偶尔抬头望望月亮呢?

  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了,但我想他留给我们的这句话“Look up at the stars, not down at your feet。”和毛姆想要传达的是一样的意思吧——脚踏实地,但要仰望星空。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最终找到了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结婚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月亮和六便士》问世后,就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何为美,我觉得小说对思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岛上的茅棚里完成的那副画作的描述就是终极的美。讲述者对画作以及思特里克兰德精神状态的细致描述,让我激动的浑身颤抖,我仿佛和作者、主角一样,触摸到了美的终极奥义一般。这种激动甚至在读完全书后依然存在,挥之不去。当然,一如最完美的美永远是不完美,这种触摸到美之终极奥义的画作被了无遗憾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把火烧掉了。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书名——《月亮和六便士》的含义。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两种象征诠释了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象征着思特里克兰德之前平淡无奇的人生。而月亮代表着崇高,象征着他抛弃自己之前的一切跑到原始的塔希提岛上只为追求终极之美的短暂后半生。一正一反两个意象,充满现实的张力,却凸显了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他用一生巨大的代价完成了梦想,用画作解构了“美”这个极其抽象的概念。

  现在看来,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在现实的语境下更多了励志的意义。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可以彻底放弃之前的一切。他用极端的敢想敢做诠释了梦想在他心目中的重量。毛姆塑造的这个人,平凡的外表下永远燃烧着一颗赤子之心,时刻准备着为了追逐终极之美而放弃一切。所以,他走的那么突然却又彻底,因为梦想在他心中比什么都重要。当然,最后看来,他的梦想实现了,是伟大的,虽然代价是那么大。他甚至为了他的梦想耗尽了一生,如燃尽的蜡烛一样,在梦想实现之后迅速地黯淡,熄灭。或许,他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人生,安享晚年的天伦之乐。可他却选择了梦想,也就选择了悲壮。

  当然,很多人都知道的是,思特里克兰德这个虚构的名字背后是一位现实中著名的画家——高更,而他的名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正是这段逐梦之旅的最好注脚。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

  不间断的读完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意犹未尽。

  书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原本生活殷实,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妻子爱好文学与艺术,是个女文青,她喜欢与体面的人物交际,所以家中经常高朋满座,熙熙攘攘。在妻子亲友圈中,斯特里克兰德并不出众,作为证券经纪人,虽然他挣钱养家,但因为缺乏艺术感显得平淡无奇。不料,就是这样一个平淡正常的人,却在中年后迷恋上绘画,并且“像被魔鬼附了体”,弃家出走,先是在巴黎的一个破旧旅馆,后来干脆到了南太平洋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后半生病魔缠身,穷困至极,死后名声大噪。

  斯特里克兰德是被魔鬼付了体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超出了我们常人的理解框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我们熟知的爱恨、责任、感恩、因果、窘迫和灾难,所以他轻巧的离开了没有收入来源的妻子、孩子,没有一丝愧疚。更让人不解的是,在他贫病交加快死的时候,荷兰画家施特略夫好心相助,把他搬到自己的家里悉心照顾,不仅挽救了他的性命,还腾出自己的画室给他作画。斯特里克兰德竟然和荷兰画家的妻子私通,并导致荷兰画家家破人亡。造成如此恶果,他本人也没产生愧疚之意,表现的极度自私。另一方面,他自己生活穷困,饿的吃了这顿没下顿时,他也没有后悔当初离开舒适的家,从来没有想回到过去,他没有肉体上的痛苦感,反而愿意在与世隔绝的小岛到生命的终结,在最后惨淡而终的时候仍然很平和。

  因为他不合世俗逻辑,所以即便做了看来极度自私的事,我们仍然无法对他痛恨。他就是个外星生物,上帝或者魔鬼派他来就是通过他的手画出不一样的作品,为神灵发声。上帝或者魔鬼只在他的脑子里装置了对绘画的痴迷和独到见解,至于人类社会的公序良俗在他离家出走时就一键删除了。

  所以对这样一个怪胎,我完全不理解。也许这正是大师的境界。

  但是,这本书让我更动容的是里面的各个配角。

  首先是荷兰画家施特略夫,他那么善良,愿意毫不保留的帮助别人,尽管画技不高,长得肥肥圆圆一点也不帅,常常成为别人的笑料。他的妻子原本是一个贵族的家庭教师,与贵族家的少爷有染,在临产之时被这家人一脚踢出门。在落难之时,施特略夫发现了她,并同她结婚。婚后更是把妻子捧在手心,百看不厌。然而,他的妻子却出轨斯特里克兰德!荷兰画家和妻子的爱情可能只是他一厢情愿的,妻子对他更多的是感激,在女人没有工作,无法谋生的年代,找到一个能提供稳定生活的男人是多难得,更何况这个男人还爱她,对她好!然而,施特略夫看到过妻子最不堪的一面,两个人在心理上是不平等的。所以,妻子会爱上一无所有脾气差的斯特里克兰德,并最终饮鸩止渴。

  还有一个犹太人姓阿伯拉罕,作者提及这个人是为了表达某种价值观。这个犹太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年纪轻轻被选进医院的领导机构,前程似锦。然而,在一次度假时,犹太人递交了辞呈,带着行李去了亚历山大港。他形容当时的感觉“好像回到了老家,取得了无限自由”。尽管之后的生活收入很低,老婆也不漂亮,但是阿伯拉罕非常知足,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联想起来最近一期的《奇葩说》,在非洲拍摄野生动物的青山,放弃了外交官的工作,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工作,薪水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他说自己的生活草原化了,如果在城市里看到青山,那一定不是他本人。

  “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过客,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中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的陌生感逼迫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居住的寓所。所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潜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偏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觉得这是他们精神上的家园。

  由于阿伯拉罕的辞职,之后接替他工作的幸运儿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收入颇丰,加官封爵,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但是,究竟谁是成功者,也许难以下结论。叩问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随波逐流,才是真正值得羡慕的人吧。

  最后,说一下这个书名,尽管在序言中,译者也解释了这个书名。但是我愿意相信,月亮代表梦想,六便士代表现实的说法。我们有太多牵挂与束缚,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洒脱与决绝,但是在平凡生活中仍然可以有一份英雄梦想,在关心蔬菜与水果的时候,不忘畅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

  虽然偶尔会读些书,也经常写日记,但是写书评确实从来没有过。本来就是个很拖延的人,更别说提笔写一点有点逻辑和内容的东西。已经被GP师兄催促过好几次,总是拖着,今天已经被出示警告了,再拖都不好意思在群里待了。

  回顾近期以及去年下半年读过的一些书,罗列出来,想抽出一本感触最深的来写。总共也才五六本单子,结果一本都无法想起来,就连前几天才读完的《月亮和六便士》也得借助当时的标注来回忆当时的感受。即使当时读到某些章节击掌称快,相见恨晚,但是没有特意地记忆,不消几个月,这些内容以及曾经的情感波动就会被日常生活琐事淹没。我想最好保留记忆和情感的方法还是及时记录,在大脑的沟回中深深地刻上一笔,内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那就从《月亮与六便士》开始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作者坐在你旁边和你讲他听说的,他接触的,他研究的一个"异类"的画家的故事。说他另类,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年过中年的查理斯·思特里克兰突然放弃作为证券经纪人的成功事业和美好幸福的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一双可爱乖巧的儿女,离开自己的家乡孤身一人去往法国巴黎,住在肮脏的旅馆过着潦倒的生活,只为学习绘画。倘若,思特里克兰学习绘画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年轻时候的愿望,开始决定专注自己的兴趣,这倒也为世人理解,毕竟在功成名就或者事业略有所成,衣食无忧,解甲归田享受单纯器物之乐的人也不在少数。然而,思特里克兰在巴黎不名一文,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有时候甚至一顿也没有。或者,我们把他这种做法理解为破釜沉舟,追求出色的绘画技艺,希望有一天能够一举成名,一幅画便能够卖几百万。这也能够为少数翘楚理解,毕竟成大事者必有常人没有的勇气和魄力。但思特里克兰不给任何人看他的画,也不卖画。甚至在一个唯一特别欣赏他的人为他的推销,他也恶言相对。最为极端的例子的是,在他弥留之际,让他的妻子答应在他死后将用带病之躯花费几个月完成的及其壮丽诡谲的壁画付之一炬。

  "异类"的还有他的残酷,自私和毛姆不厌其烦的提及的粗野的透露出的面容。

  这样的"异类"当然为文明社会不容。毛姆并没有特别列举任何思特里克兰受到的排挤和厌弃。相反毛姆告诉我们他受到了一个并不高明但鉴赏能力极高的画家的认可。戴尔克·施特略夫接济他,为他推销画,在他因病垂危时候将他搬回自己家悉心看护,最后甚至赔上了自己挚爱的妻子。对于这些思特里克兰非但没有感激,反倒是认为戴尔克·施特略夫自作自受。读者在这样叙述中,对思特里克兰的厌恶一点一点地加深。

  写到这里,才发觉了毛姆的高明之处,他将思特里克兰设计成一个表达能力很差,话语极少人,即便有也都是写极其恶毒的话语,而且整部小说很少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正面描写。即便是思特里克兰稍显正常的表达,毛姆也特意强调那是自己根据思特里克兰的手势,表情和不成句子的词语中揣测出来的。

  讲述并不是一气呵成,倒像是两个朋友偶尔见面,几个月或者几年,见面的时候又想起上一次聊到过某个人,于是继续补充故事的进展。所有其他的人讲述的思特里克兰的事情,毛姆也像女生八卦告诉别人"我也只是听说"那样告诉我们,他也只是听说,而且那个说的人也很靠谱。我仿佛看着他说完之后提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接着回忆思特里克兰的其他事情。

  结果,虽然小说提供了很多思特里克兰的片段,关于所有关于思特里克兰的内心思想全靠读者自己揣测。

  厌恶加深,但小说并不是以厌恶为终结。不然,这样的情感诉求也不会成就《月亮和六便士》这本经典。只是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也同作者一起对思特里克兰产生了同情。作者是在思特里克兰的画里感受他内心的挣扎。尽管作者尝试道出那种不明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如何也无法传到到我的内心。我想是因为缺乏绘画的艺术修养吧,没有经历过看一幅画时,内心产生激荡的情绪,于是无法移情。

  我的同情或许始于作者提及他给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妻子绘画。施特略夫得知妻子背叛他和思特里克兰在一起之后,在自己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给妻子画的裸体画时顿时羞恼万分,正欲举手撕破之际,他还是被这幅画给震慑到了。按作者的说法,这是一幅透露着美与画。也许,思特里克兰内心便是一直被这两种东西纠缠着,让他就像被"魔鬼给缠住了"。

  更深的同情或者理解来自于思特里克兰毁弃了忍着病痛创作的巨幅壁画。思特里克兰舍弃文明生活,来到了南太平洋群岛的塔希提岛。在这里,他没有被当做"异类",只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而已,就想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别一样。他甚至在这里找到了个"不打扰"他的妻子爱塔,过着幸福的生活—至少静谧幽深的丛林给了内心的平静。

  小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主人公之外提及的他曾遇见过的同样被他人看做异类的人,还有一段论述家乡——出生地和另外一个家乡与异类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直到整篇小说读完,我也还不明白,为什么小说的名字是"月亮和六便士"。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是月亮和六便士对应的是理想和现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让我满意。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

  前些日子读完了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是我这些年来读过的最能引人深思的作品。

  在读这本小说前面部分的时候,觉得故事很稀松平常,可是阅读到后面就越是觉得这部作品所讲述的真是一个极好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角色,以“正常人”的眼光来看,他是一个十分古怪、不通人情而又自私的家伙。

  可是当你读完他一生的故事之后,你会由衷地钦佩这个人,甚至会羡慕他。因为他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完全追随自己的内心,坚守这种信念,最终过上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当然,代价是很高的,他也运用自己的天才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是我想这些反倒是主人公最不在乎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选择,而不论什么样的选择都必然是有得又有失。同样的一种选择,对有些人是得大于失,而对另些人是失大于得。怎样选择,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服从自己的内心。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你如果得到了你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些失去的又算得了什么呢?怕就怕自己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没有一种坚守能让你走到最后。

  所以说,人还是得先了解自己,去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并坚定一种信仰愿为之付出。反思自己,这些我现在都还差得很远,怎么办呢?毕竟现在还年轻,允许我去不断尝试。《月》中的主人公一直人到中年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我也不要心急,慢慢了解、慢慢寻找、为了一点一滴的事情开始坚守。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

  今天是我参加扇贝读书营的第63天,读完了《月亮和六便士》的英文版原著。随便记录一下读书心情,三言两语零星散落,反正想哪儿写哪儿吧。

  这本书在扇贝的难度分级是考研,读书营介绍的词汇量大约是1.2万以上,而之前我自己阅读的书籍难度分级都是四级,所以读这本书可以说跨了挺大的一个台阶。说句老实话,报名高阶读书营的时候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读懂,能不能跟上读书营的节奏。

  不幸的是,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恰恰是最难的,整篇不知所云。第一天开营我在外地出差,整整读了四十分钟才把当天的内容囫囵吞枣读完。此时的感觉是当头一棒,一下打蒙了。当时很后悔高估了自己的智商,报了高阶读书营。但是既然已经入营了,也不能轻易放弃。于是紧急百度了这本书的背景资料,了解大致内容,以便于第二天继续连蒙带猜完成任务。

  这样咬牙坚持了几天后,情节渐渐铺展开来,作者的白描分析总算结束了,阅读难度降低了很多。同时我也抓紧读完了中译本,辅助自己的英文阅读,加深理解。加上读书营赠送的柯林斯字典包,每天的读书讲义辅导,阅读感受越来越轻松有趣,到最后居然有些期待每天的推送。

  后来入营的很多群友也有类似感受,前几天读晕了,之前积累的阅读能力似乎荡然无存,智商严重被碾压。幸好有我做急先锋,及时安慰了他们受伤的小心脏。如今回头再看,如果不是因为交了读书营的钱,如果没有读书营的讲义辅导,如果没有营地老师提前告知,肯定第一天就弃读了。从此以后我都没机会跟别人说:“我读过《月亮和六便士》的原版书。”

  作家们也不知道是怎么考虑的,把书的开端写得那么晦涩难懂,生生挡住了一大批读者。大约就是要通过最初的屏障过滤掉那些没有毅力不能咬牙坚持的人吗?如此这般,坚持读完的人才有资本引以为荣?而实际上,忍过前面三四天,就柳暗花明了。

  高更的作品,百度来的。

  读书营价值含量最高的环节自然是每天的讲义。因为讲义挑出了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不懂的地方能读懂,读懂的部分更清晰。之前我在读书营的入营初体验里说了,讲义的主要内容是熟词僻义、复杂长难句结构分析、背景介绍和其他知识点讲解。这其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长难句结构分析,其次是熟词僻义。

  长难句分析采用分层结构解剖,基本方法是去掉修饰看主干。最近在学的流利阅读其实也用这么个方法,采用的是语音讲解。读书营讲义的图解更清晰,有的句子复杂到有四层结构,通过图解一下子就清晰了。个人感觉读完这本书后,对长难句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毛姆的长难句据说是很有名的)。

  熟词僻义技术上倒不难,只要有耐心范文大全就行。要多查几部字典,而且要查最全面的字典,看英英解释和例句。难就难在一般人没有这个耐心去查,也没有那么权威的字典。讲义节约了这部分时间,一目了然,“哦,原来这个词还有这样的意思。”

  除了讲义,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午间加餐。午间加餐是百科知识拓展,内容和英文无关,而是英语文化的历史背景。月亮这本书说的是印象派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传奇一生,其人物原形是高更。因此午间加餐的内容有很多是关于印象派画家和作品的介绍,读书笔记。另外还有关于英国社交礼仪、伦敦城市环境、法国巴黎以及塔西堤岛的介绍。作为对艺术抱有兴趣而知识匮乏的门外汉,读这些相关知识觉得受益匪浅。除了文字介绍更有图片辅助,可以看出来,午间加餐内容也是精心准备的。

  作为一名从小不爱读书看报的女汉纸,英语基础薄弱又很希望拓展眼界的七零后,人到中年居然爱上了英文阅读,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奇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我这样的感受,读英文书时不仅可以欣赏精彩情节,更可以学到另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有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快感,分明是赚了一个亿的大便宜。所以很多英文著作读中译本可能没那么大兴趣,英文原著反而有耐心读完。比如月亮这本书,如果不是为了读英文版,中译本我也是看一个开头就弃书了。原版书读来有双重乐趣,比读中译本的兴趣更浓厚些。

  有不少同学问我读书营如何选择级别,每天学习时间大约有多久。我觉得这都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书可以读厚,也可以读薄;读名著有收获,读儿童文学一样有收获,这些都因人而异。因为有讲义的支撑,选择难度偏大的书也没问题。如果想读起来轻快一些,细致一些,就选难度和自己水平相当的级别。至于读书时间,更是可长可短。

  我读月亮这本书,应该是超过我自身水平的,最困难的部分每天要读四十多分钟,比较顺畅的部分也有十几分钟就读完的,大部分耗时在20—30分钟。午间加餐五分钟即可读完,讲义大约10—15分钟。我看评论区里有的同学只需几分钟就能读完一天的阅读任务,简直崇拜到怀疑人生。即使是中文,我也不可能几分钟就读完,别说是英文了。我的方法是一次读懂,有困难的句子会反复看,再加上我本身阅读速度偏慢,所以耗时应该算比较长的。读书营本身设计的学习时间大约是15分钟左右,如果选择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书目,每天阅读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内。

  读书营每天晚间有个答疑环节,如果觉得讲义的内容还不能满足求知欲,可以在线提问。但是很少有同学去提问,因为提问也需要技术支持,也就是说,要非常仔细的阅读和做笔记,才能提出问题。最开始有几个同学提问,基本是关于语法方面的问题。如果是作为精读材料,那么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长达几个小时。但是有老师可以答疑,其实是个很好的资源,对语法有钻研精神、有学习能力和充足时间的同学,可以把读书营当做阅读课,而不是像我这样只是浮于表面满足于读懂而已。

  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都以自己感到愉悦为基础,这就是我喜欢的“佛系阅读法”。尤其是对于单纯的英语爱好者来说,没有升学和考试压力,学习更应以愉悦自己为前提。有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同学,读书营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各种考前培训班见效最快。我始终觉得像扇贝读书营这样的产品,是为自学者设计的,为英语爱好者提供自娱自乐的平台,其最终目的`是热爱英文,使用英文。语言学习本身就是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有条件的话,课堂面授学习系统教材,再配合大量阅读,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方式。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

  阅读毛姆的这部世界文学著作《月亮和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觉与收获都不相同。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在中年时期,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放弃家庭和儿女,走入寻求绘画梦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给我们关于人生与理想、婚姻与爱情、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回味无穷!

  首先,我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学习鉴赏艺术手册”。

  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对艺术的了解知之甚少。每次当我站在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虽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么的遥远!我仅仅感觉到好看还是不好看,但对它真正的美和创造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知道应该作何描述和欣赏。我曾向很多人提出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寻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这本小说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唱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多么一针见血的语言!想要欣赏到艺术的美,我需要学习和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简介,当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写下的这部小说时,我找出高更的油画。在没有读这本小说前,看到高更的画,感觉整个视觉是被扭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成比例,而强烈的颜色冲击着我的视线。他的画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似乎开天辟地时混沌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意境?难道真实的写实不好吗?

  在一次又一次阅读这本小说时候,我才似乎朦胧的理解到高更绘画中所表达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纵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恒了。

  其次,这部小说也堪称“爱情指导手册”

  爱情对于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现在来讲,受到的考验更为严峻。婚姻无法为爱情保驾护航,有时候反而带来的是加速爱情的消亡。妇人往往把家庭布置的温馨、孩子教育的得体、照顾好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作为的首要任务,男人把事业、地位、金钱作为身份的象征。大家却都忽略了爱人之间的精神沟通。毛姆在小说中指导我们“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也就不会出现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结婚十七年后,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先生要的是什么;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会被斯特里克兰德先生所抛弃。而恰恰懂得他的是爱玛。没有精美屋舍、没有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简单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却生活的比什么时候都幸福。请有时间问问自己,做的东西是他/她要的吗?

  最后,我把这部小说定义为“理想与生活指导手册”。

  在这本小说中,能让我钦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无需去评论,只能说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让我敬佩其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钦佩的是布吕诺船长。“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布吕诺船长和妻子共同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创造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们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别忘记曾经小时候的我们也想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别忘记自己也曾经想学习的兴趣爱好!别忘记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指导,别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变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并非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月亮挂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没有六便士,又怎能触摸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月亮在那里。人生匆匆几十年,上帝创造我们,就是让我们在这世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

  原谅我的无知和浅薄,选择这本书仅仅因为初见书名《月亮和六便士》时,对其满心的费解和好奇。在这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作者萨默赛特·毛姆,更不知道这是一位被称作“英国的莫泊桑”的小说家。和为国人所熟知的鲁迅一样,毛姆也是弃医从文,不同的是鲁迅为了从精神上解救中国,而毛姆单纯地为了释放心里难以压抑的创作热情。当其创作的剧本在英国引起巨大反响后,他决心将酝酿已久的故事书写下来,这就是他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

  和其代表作相比,《月亮和六便士》低调了许多。尽管如此,这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读过此书的人都会反复在心中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思考如何评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思考他究竟为什么一定要用逃离的方式追求理想,思考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所处的位置毛姆不像我们,在日常的叙述中总免不了对事件进行评判,他似乎永远处在摇摆不定、前后矛盾的境地里,或者是他只是借用这个故事抛出他的问题,让我们和他共同思考。《月亮和六便士》以英国印象派三杰之一的保罗·高更为原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位证券经纪人,在家庭和事业都已稳定,膝下有一对儿女之时,因受到内心对绘画热情的召唤,毫无预兆地抛妻弃子,到南太平洋一座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塔希提岛上生活,与土着女子结婚生子,寻找创作灵感,最终害上麻风的病死在了一间四壁上画满了油画的小茅屋(据文中的“我”所言,这些壁画甚至让人想起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里的巨作)。

  能在艺术领域有所造诣的人往往天赋异禀,他们有超出常人的感受力去感知和鉴赏美,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去勾勒和描绘美,能让凡夫们心向往之却受现实束缚未能践行的活动发生在自己身上,能有抛弃粮食和蔬菜只寻求海风和雨露的勇气。斯特里克兰德最初只身来到巴黎,在一间又闷又暗、霉味扑鼻的小阁楼里创作,这里“没有一件东西不是肮脏的、破烂的”,至于他自己也不如之前那般整齐干净,而是不刮胡须,邋里邋遢,但他自己安之若素。斯特里克兰德只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创作上,至于物质啊女人啊根本不能影响他创作的节奏。他与我们身边的艺术家不同,他们往往需要人们认可自己的才能——心理和物质,并在得到认可后沾沾自喜。当谈论到自己作品时,他们就会更有底气或更嚣张,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褒奖就是漠视、批判他人的创作的基础;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才能使其作品升值,才能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假如这是搞艺术之人创作的原动力,那不能被称为艺术家,只能称其为绘画或音乐的从业者,他们顾忌太多,作品中已掺杂了太多的虚荣和世俗。

  我们都暂且忘了世间那许多所谓的艺术家,回头看看斯特里克兰德吧。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而苏格拉底吃是为了活着。斯特里克兰德也需要钱,用来延续生命,他也需要食物,用来填饱肚子。他叫上仅有的好友,“我”和斯特略夫到他的阁楼上去看他的画儿,他不在乎我是否懂得了画中传达的情感,他不在乎世人质疑他画的树叶儿是蓝色的(高更也常常以明亮的蓝色作为画的背景),当他没有钱支付旅店老板房费而选择送一幅自己的画但店主不屑于接受时,他也并不生气。他在乎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整且忠实地传达内心的感受。毛姆用斯特里克兰德的纯粹自由,来诠释对存在主义的思考。

  后来他辗转到了塔希提岛,并经由鲜花旅店的老板娘蒂阿瑞介绍,找了一个土着人爱塔结婚。爱塔有一处田产,自给自足甚至存点积蓄是足够了的,斯特里克兰德也就安心地在这里落户了。

  塔希提岛的美是头顶蔚蓝的天空,是郁郁苍苍的树木,是馥郁芬芳的香气,是阴翳凉爽的海风。就像瓦尔登湖带给梭罗灵感,塔希提岛上的风情也让斯特里克兰德的创作欲望像海水一样无边无际。这里的人不像他之前所在的城市里的人那样,因接受了一些知识和接触了一丁点艺术,就膨胀起来指责别人,包容自己,好像自己已经是统领艺术界的伟人,他们皱着眉头,乜斜着眼,翘着下巴,点评画廊里的作品,将自己知道的几个画派认识的几个画家搬出来,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塔西提岛上的人土生土长,淳朴得就像脚下的泥土,他们对于言谈古怪的斯特里克兰德有更多的包容,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宁静的环境。他日夜不停,就算到了生命垂危之际,也不要求爱塔给他买药来,他要的只是一些颜料和画布。那就是救命的药了。病毒扩散到了他的全身,致使斯特里克兰德失明,他坐在小茅屋里,用失明的双眼注视墙上震慑人心的壁画,在黑暗中感受灵魂悸动,震颤,感受生命呼吸,狂奔。

  在死之前,他要求爱塔把创作都烧掉,包括那座屋子,他怎么能如此自私。沉浸在艺术中,斯特里克兰德就像沉浸在游戏中的孩子,眼中只认可手上的玩具,固执地势要解开游戏的谜底。他要求的这场毁灭正好是他在滚滚红尘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完美终结,这恰巧证明了他绘画的目的不是名利,不是金钱,他不在乎为世人留下什么文明什么艺术,他就是在实现自我,就是让自己好受一点。

  王尔德说,为富有诗意的事业破产是一种荣誉。或许现在我们来看他的生活,觉得那是多么脱俗,富有诗意,但作为艺术家,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对艺术的一心一意,或者说是固执(旁人都不承认他拥有绘画的天赋,对他的执着感到匪夷所思),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是优雅与美丽,而是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枯的寂寞,比风沙肆虐时的鞭打还要疼痛的肉体的折磨。但正是这些增添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美丽。毛姆在第四十三节的最后说:“斯特里克兰德是个惹人嫌的人,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月亮可望而不可即,六便士俯拾即是;月亮照得你心灵澄澈明净,六便士让你身体不忍饥受饿;月亮让你发觉自身的渺小,六便士让你终日陷入庸俗的追求。对于许多人,他们在心里咒骂生活的俗气,渴望理想实现时的耀眼,但如果让我们放弃平常的生活,去走那看似优雅诗意实则充满艰辛的理想之路,你难道就不会踟蹰?我们现在所走的路不是心里真正的理想之路。在权衡之后,我们选择了一条模棱两可的路,不过是希望在兜里揣着六便士走在路上时,头上仍然可以看到月亮。

相关推荐

    《掌心里的蓝月亮》的读后感范文

    《掌心里的蓝月亮》的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

    鲅鱼圈月亮湖导游词

    月亮湖公园,鲅鱼圈月亮湖公园地处渤海之滨的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是在两条河流入海口挖土筑坝而成的海水湖公园,总面积95....

    月亮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月亮,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你一定会想到嫦蛾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吧!呵呵,其实,我的真名叫月球,我还有”嫦蛾”。婵娟””顾兔”等多达几十个美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