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污水厂后,我们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少制造污水。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污水厂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参观污水厂心得体会篇1
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可是可以为我们用的淡水资源微乎其微,然而这一点点的水还遭到了我们的破坏,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今后不遗余力的要进行的一项工程。为了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今天,我们在大队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污水处理厂。来到了目的地,老师介绍了工厂的潘叔叔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潘叔叔首先带我们去中央控制室了解处理污水的整个流程。“首先,污水进入管网,收集进入水泵房,之后进入粗格栅和细格栅,把大小杂质捞掉,再进入一期CAST池→生物选择池→鼓风机房→P-SBR池→水解酸化池→污泥浓缩池→加药间→转盘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三期流程图)进水泵房→沉砂池→生化池→二沉池→三期浓缩池→三期鼓风机房→三期消毒池→新薪塘河→太湖。”他还告诉我们,“这个污水处理厂于20XX年建成,东亭附近的污水都到这儿来的。”潘叔叔还着重强调,“我们平均日处理污水七万多吨呢!”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可见这个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之大。接着,潘叔叔和另外一个老伯就带领我们正式参观。
首先,他俩带我们参观了粗格栅。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对我们说:“粗格栅和细格栅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它们的规格不一样而已,粗格栅和细格栅上的铁钩都是用来钩垃圾的,粗格栅主要用来把垃圾袋、包装纸、香烟盒等大垃圾处理掉,细格栅主要是把‘漏网之鱼’——例如瓜子壳、短塑料条、香烟头等细小的垃圾清理掉。”说完,他们又带我们去了水解酸化池。那里的水又脏又黑,上面还有些许垃圾。接着,我们又去了P-SBR池(简称SBR池)。工作人员会在里面加一种微生物,微生物遇到空气就会繁殖,所以工作人员要往水里面注入空气,微生物分裂,它们就会把污水里的菌种当“饭”全吃掉,尤其要消灭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也会像人一样生老病死,这样污水就进行了循环净化,水就变成了黄褐色。看过去,池水会从中央往边上翻起层层的泡沫,积聚在池边,那泡沫从白到黄褐色,最后成黑色。这里的水再进入盘片过滤池时就变清了,用德国进口的设备把微粒过滤掉,最后就进入了处理的最后一站——紫外线消毒池杀菌,之后就可以使用了。
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以作为工业用水,给健鼎等电子厂使用,也可排到河沟湖泊里,但是能否食用就另当别论了。
处理污水是一件又费时又费力的事,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不让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的眼泪!
参观污水厂心得体会篇2
5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和另外十几名同学一同参观了我市的新民污水处理厂,我受益匪浅。
一进厂区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绿化带。和想像中的污水处理厂完全不同,它坐落在片片绿林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工作人员方阿姨首先带我们参观了汇水池,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过道雨水。再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粗格栅间。这里有两台机器正在运行,将污水中较大的漂浮物一一拦截住,然后这些漂浮物由工人运走。这是处理污水的第一道工序。接着,用提水泵将污水提升到细格栅间进行排渣工作。
当我们看到沉砂池里的水时,都十分好奇。因为这里的水就像被煮开一般“沸腾”着,水面总会冒出许多小泡泡。大家都急迫地询问方阿姨。原来,沉砂池是用细菌、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沙,还能起到保护机器的作用。这可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又来到了生化池,生化池的结构和沉砂池差不多,但生化池主要是排除水中的活性污泥。这些污泥进入污泥泵房被送往二沉池。
坑着,我们还参观了配水井、二沉池。只见四个圆形大水池,水池呈漏斗状,每个水池上面有一座桥。这“桥”叫刮泥桥,在它们的下面安装着一把把“刷子”,通过“桥”的转动,带动这一把把长短不一的“刷子”刷落粘在漏斗侧壁上的污泥,使污泥顺着侧壁流向漏斗的底部,通过漏斗底部的管道流到污泥泵房,再进行压榨脱水,变成泥饼外运。最后,我们看到的净化后的水十分清澈,我都想洗洗手呢!方阿姨还说:“这净化后的水进入长江,长江就不会再受到二次污染了。”
现在,我回过头来又望了一眼污水处理厂,觉得它好美,因为它就是长江的“守护者”!
参观污水厂心得体会篇3
以前总是听见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在说“参观污水处理厂”后的想法,所以参观污水处理厂就成为我长久以来的愿望。
狂天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也是实现我梦想的一天。下午4:30我们向污水处理厂出发了,我们步行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目的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大门,差点把门给挤破了。
开始参观了,第一个坠入我眼帘的是由许多弯钩组成的细隔层,弯钩不停地上下滚动,以至水流中的塑料袋等杂物被钩去。第二个参观的是停留沉沙池,只见池上漂浮着无数个颗粒状的物体,在与停留沉沙池隔着一层隔离网的下面冒出了一股股被除去脏物但仍然浑浊的水流.此时此刻我们激动极了,不由自主地奔向另一个目的地。
这是一个一望无际的大型水池,远远看去只是一片浑浊污水。我走进一瞧,才知道原来是许多的泥沙在水中起舞。继续前进,一条如瀑布般的急流在一瞬间就与下面的水池容为了一体。再向前走,一路上我在想:接下来的景象是什么?它壮观吗?想着想着就到了,“叮咚叮咚"这是什么声音,我环顾四周发现了许多的清泉,那水清澈透明,如同一面镜子。
浑浊不堪的生活污水经过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竟能变成清水,这真是太神奇了!
参观污水厂心得体会篇4
狂天,“春雷爱心屋”的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龙泉污水处理厂。
刚听到“污水处理厂”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一阵恶心,以为那个地方一定是臭气熏天,戴上口罩都挡不住那种恶臭。可到了那里,我发现和我想象中的截然不同,那儿不仅没有恶臭味,反而有一种纯净水的味道,真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我们来到总控制室,看了几段监控视频。我看到在其中的一个监控屏上,有几张废纸和一个粪团马上就要随着水流到水渠的时候,被一个去除较大杂物的过滤耙挡住了去路。这东西真先进!我忍不住赞叹。
可是,那个耙子再厉害,也挡不住那些细小的杂物,那要怎样才能把污水变成纯净水呢?
为了解除我们的疑虑,一位工作人员叔叔带着我们来到了沉淀池。这个沉淀池分为里一环,外一环。外面一环的水经过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到里一环,所以外面的水很脏,里面的水就干净多了。不仅这样,这些水还要经过推流器、搅拌器……很多道工序的处理,最后检验合格才能流入湘江。
工作人员还给我们看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东西:有两缸水,其中一缸是污水,另一缸装的是经过处理后的水。那缸污水非常脏,非常恶心;另一缸则清澈透明。里面还养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鱼!太神奇了!
原来,我们每天所用的纯净的自来水的背后,藏着“污水处理”这样一位大功臣呢!我们的生命之水来之不易啊。今后我们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少制造污水,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参观污水厂心得体会篇5
一、 工程概况
xxx**污水处理厂位于**镇南端漳澎村破流水闸旁,总设计规模为9万m3/d,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处理规模3万m3/d。
二、 设计规模及组成本工程
总建筑面积1979.1平方米,包括综合楼三层,建筑面积1128.5平方米。配电室一层,建筑面积243.8平方米,鼓风机房一层,建筑面积132.2平方米,污泥脱水机房一层,建筑面积427平方米,两座门卫,建筑面积23.8平方米。
三、 建筑设计
1. 场地概况:
**全镇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拟建污水处理厂厂址位于镇内南端漳澎村破流水闸旁,利于污水收集管网的布置。厂址靠近狮子洋,有利处理出水排放;厂址场地空旷,远离居民区和工业区,无拆迁工程量,对镇区的环境影响小。规划红线面积约82.764亩。
2. 总平面布局:
(区域分析图)污水厂平面布置主要根据城市主导风向、进水方向、排放水体位置、工艺流程特点及厂址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布置,既要考虑流程合理、管理方便、经济实用,还要考虑建筑造型、厂区绿化与周围相协调等因素,并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
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区将整个厂区划分为:生产管理与生活区(厂前区)、污水处理区和污泥处理区(生产区)。
(风向分析图)将厂前区布置在城市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使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臭气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设置小公园,保证厂前区优美的绿化环境。
厂前区内布置有综合楼、停车场等,综合楼与各处理构筑物、鼓风机房、进水泵房、污泥脱水机房及除磷加药间保持一定距离,并有绿化带隔开,卫生条件与工作条件均较好。
(流线分析图)在生产区内,根据污水干管的进厂方向及处理后的尾水排放方向按工艺流程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布置粗格栅渠及进水泵房、计量井
1、细格栅渠、旋流沉砂池、sbr池、uv消毒渠及计量井
2、等污水处理构筑物,二、三期的sbr池、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及除磷加药间置于厂区西侧,于东侧一期建筑物分区明确布置合理。使得工艺流程顺畅、贯通、连接各处理构筑物之间的管渠便捷、直通,避免迂回曲折。
配电中心紧靠用电负荷最大的进水泵房及鼓风机房。污水处理中最大的构筑物----sbr池,布置在全厂的中心,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及除磷加药间设于sbr池两侧,节约了管道与动力费用,便于操作管理。
中心控制室作为全厂的控制中心,也是生产区的核心,布置在综合楼内,便于集中管理。
厂区设大门与侧门各一处,作为人流和物流的通道。栅渣及脱水后泥饼由侧门运出,保证厂前区环境。
总体来看,整个厂区布置紧凑,功能明显,占地少,近、中、远三期工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衔接较好。
3、平面设计在本工程中附属建筑物的主体为综合楼,由机修间、仓库、行政管理用房、化验、会议、接待、展示厅、职工宿舍等造成,主体三层。将机修间、仓库、职工宿舍设在一层,并为其在综合楼的背面分别设单独的出入口,做到洁污分流,二层主要为化验室办公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三层主要为单身职工宿舍和中心控制室,娱乐活动室。
4、立面设计综合楼立面造型典雅细腻、清新脱俗,具有时代感,建筑立面的凹凸变化,有利于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交融,既改善封闭走道的采光条件,又使室外美丽的景色自然地融入室内空间,体现现代建筑的特点。